大秦之范雎离间骨肉至亲

秦昭襄王四十年的时候,秦国太子死在了魏国,到了四十一年,秦国又把魏国揍了一顿。至于魏国挨着顿打,到底是这是为太子报仇,还是范雎远交近攻策略的实施,这还是见仁见智,不过这两点并不冲突。

《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发生了三件事,第一件事立了安国君为新太子,第二件事十月份的时候宣太后死了,第三件事九月份的时候魏冉被赶出去了,去了自己的封地。

这个顺序就是太史公记载的顺序,想来这个顺序是按照事情大小来记述的,不过如果不看时间,按照这个顺序似乎宣太后的死和魏冉被赶走,那就是两个独立事件。如果看一下时间顺序,那似乎里面还有什么故事才对。

在《范雎蔡泽列传》记载了范雎跟秦昭襄王说的一段话。范雎得到秦昭襄王重用几年之后,跟秦王的关系越来越亲近。有一天范雎就跟秦昭襄王说到,我当年出使齐国的时候,在齐国只能听到田文的名声,并没有听到齐王有什么名声。现在秦国也是这个情况,国中百姓都知道有太后,魏冉和华阳君,高陵君和泾阳君,而没有把大王您放眼里。

范雎这个举动实在是很大胆,不过想来他也早就看透了秦昭襄王的心思,才敢说出这样离间骨肉的话来。要知道宣太后是秦昭襄王的母亲,穰侯魏冉和华阳君芈戎是秦王的舅舅,高陵君和泾阳君是秦王的亲弟弟。就这关系,范雎如果没有百分百的把握是绝对不敢说出上面那一番话的。

也许范雎从秦昭襄王那古井无波的眼神里,捕捉到了一丝异样的情绪,于是就大着胆子继续说道。王之所以为王,就是要大权独揽,作兴利除弊的是,掌握生杀予夺的权利。现在看看秦国的情况,你母亲独断专行毫无顾忌,你的舅舅和哥哥们,干啥事也从来不跟你说。你看看大王你这个王当的,你说的话没人听,长此以往你这个大王就没啥权利了。当大王的没有权利,怎么能治理国家呢?

范雎这番话算是戳中了秦王的痛处,想想这些年,秦王已经在位四十多年了,魏冉国相的职位也是来来回回想当就当,想辞就辞,想当国相就当国相,想当将军就当将军。而且从自己上位第一年,自己的母亲就疯狂支援自己娘家楚国,俨然就是一个巨型扶弟魔。

当然了仅凭泛泛之谈,并没有办法让秦王下定决心干点啥,而且要离间人家的骨肉至亲,不拿出点干货来,那可容易引火烧身。接下来范雎主要是拿魏冉开刀,魏冉虽然是大王您的臣子,但是却代理着大王的职权,他一手掌握了外交和军事,最终就是想打谁就打谁,看谁不顺眼就打谁,完全不考虑整个国家的利益。如果打赢了就把好处划归自己的封地,陶邑,如果输了就把烂摊子留给国家。

范雎说的这两个事,恰恰都有例证。首先是之前魏冉主持攻打齐国的纲寿两地,最终这俩地方都划给了陶邑,而后来秦国跟赵国的阏与之战,战败了,也没见魏冉付出什么代价,最终还是秦国默默承受了战败的苦果。这么有理有据的一说,魏冉要再想抬起头了,估计是很难了。

后来范雎又举了淖齿吊死齐湣王和李兑饿死赵武灵王的例子,让秦王隐隐约约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然后范雎又把夏商周三代亡国的原因,归咎于君王懈怠,宠臣专权,用来说明大权不能旁落的原因。到最后范雎的主题又回到魏冉身上,说是现在全国上下,从朝中大臣到乡间胥吏没有一个不是魏冉的亲信。就算是大王您英明睿智,但是您就不担心您的身后,将来改朝换代吗?

范雎的一番话,连敲带打加恐吓,最终说服了秦昭襄王。秦王最终废了太后的权柄,并且把自己的两个舅舅和两个哥哥都赶回了各自的封地,到此秦昭襄王彻底掌控了秦国的所有权柄。

不过回味一下整个过程,太史公并没有记载秦昭襄王是怎么说废就废了太后的,也没有说为什么大权独揽的魏冉就那么乖乖听话回到封地的。想必秦昭襄王时,秦国内部是诸侯各国中最团结的吧,也许宣太后并没有独断专行的主观意向,也许魏冉并没有篡权夺位的野心。

从《战国策》中能看到,宣太后晚年爱上了一个叫魏丑夫的人,想要让他陪葬,结果最终还是被人说服放弃了。试想一个独断专行的人,怎么会晚年还能爱一个人到甘愿放手,一个独断专行的人,又怎么会因为别人几句话就放弃自己的决定。她不过就是恰逢其会,参与到历史大事件中,成为帝王之家的人。无论是宣太后还是秦昭襄王又或者是魏冉,都不过是历史洪流中身不由己的一朵朵浪花。

关于魏冉,我觉得还是直接用太史公的原文评价比较好。太史公在《穰侯列传》中有一个评论:

“太史公曰: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於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於羁旅之臣乎!

穰侯智识,应变无方。内倚太后,外辅昭王。四登相位,再列封疆。摧齐挠楚,破魏围梁。一夫开说,忧愤而亡。”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秦之范雎离间骨肉至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