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日谈》到疫情到旅行

比萨斜塔

最近常常看到一个文案: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我们还要和疫情抗争多久,这是一个未知数。

我在五一假期看完了《十日谈》,是薄伽丘在黑死病横行的时期,历时5年,在佛罗伦萨莱颇里对面山上的一座宏伟的中世纪住宅里写成的。据历史记载,这一场中世纪的黑死病使整个欧洲的人口少掉了三分之一,有2500万人死亡。整个罗马城将近50万的人口,在这场鼠疫中只剩下2万人。

《十日谈》就是以这样恐怖的氛围为开端,在这一场灭顶之灾中,三个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男子和七个年轻女郎在圣玛利亚福音教堂相遇。为了躲避这场可怕的瘟疫,他们决定到城外的一座别墅里避难,以此来驱散内心的恐惧。

《十日谈》就是他们在一起度过的其中十个夜晚,每个夜晚来临之前每个人轮流讲述十个故事,十个夜晚,十个人,一百篇故事组成的。这些故事批判了教会的罪恶和黑暗,赞扬了爱情的美好和高贵,无情的鞭笞封建贵族腐败和堕落,嘲讽了教会表面上所谓的禁欲,内里却荒淫无耻的让人恶心作呕,体现了可贵的人文主义思想。

阴天的圣母百花大教堂

14世纪中叶的欧洲,以封建教会和封建思想为代表统治了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十日谈》非常有力量地向封建教会正面挑战,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的文学巨作。薄伽丘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为文艺复兴的萌芽提供了开篇。

想到意大利,很多人都会想到罗马,我也会想到罗马。当看到罗马的那一刻,我是被震撼到的,因为我看到的是一座巨大的露天博物馆,就像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巨作在我面前缓缓展开。可我觉得最美的意大利城市是佛罗伦萨,它被徐志摩称为“翡冷翠”,这个名字更符合它的气质。薄伽丘就出生在佛罗伦萨的切塔尔多镇的红砖房子里,在教堂和古建筑之间。薄伽丘出生和逝世都在那里,几步之遥的教堂,就是埋葬他的地方。

在意大利不管你想深入了解谁,无论是但丁、米开朗基罗,达芬奇,还是薄伽丘,不管过去多少年,一百年、两百年、五百年,甚至更久,他们的家都跟活着的时候一模一样,会让你感受到他们是实实在在存在过的大师是人而不是不可触摸的神,在看他们的作品是亲切的,能触摸到他们生活过的历史痕迹,可以把他们想象成你的老友。但在中国,你想了解一个古人,只能翻书。

意大利是一个有趣的国家,充满创造力,天生属于艺术。除了创造出很多世界一流的服饰、皮鞋、汽车、家具….还有满街慵懒休闲的人,他们创造了温饱以外的时空,满街的咖啡馆,以及真正的小资生活。我还喜欢走在意大利街头,随意进入任何一家便利店,都可以花一欧元买到一杯意式浓缩咖啡。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对抗封建阶层的文化思想在这里先觉醒,而佛罗伦萨是意大利瑰宝中的瑰宝,是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留下来独一无二的标本。

我没有办法给你形容,当我看到圣母百花大教堂时,想要流泪的感觉。八角形洗礼堂的一扇铜门就花费了吉贝尔蒂21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被米开朗基罗赞称为“天堂之门”,将“旧约全书”的故事分为十个画面,从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该隐杀害兄弟亚伯,挪亚醉酒献祭,摩西受戒,菲利士人的战争,所罗门和示巴女的浮雕,一一被镶嵌在门框内。但现在门上的作品是复印品,真品在大教堂的博物馆里展览。我的整个人整个灵魂为这样的艺术颤抖,从而想要流泪,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作品。

那天傍晚,学过舞蹈的Mily在圣母百花大教堂前,迎着最后一抹霞光,翩翩起舞。现在想想那真是极美的时光,是疫情前最后的欢愉。那些过去的旅途现在只能在整理照片时才能窥得一二,遥不可及。

Mily常常都会说,我在意大利受到极大的欢迎,虽然意大利人也很热情,但让我受到明星般待遇的是在土耳其。我在整个土耳其将近半个月的旅程中,受到男女老少的欢迎。我们两个人走在安卡拉的街上,会有人主动上前来握手和自我介绍,留Email和留电话号码。其中有一个小伙子说,他当过兵到过中国的青岛。我们到安卡拉大学里还跟两个男生打了一场乒乓球,到学校的礼堂看了一场演奏会。在安卡拉国父陵墓被守卫的士兵拉着合影,出来后又被拍初中毕业照的学生拉着合影,还把毕业服和毕业帽借给我们拍照。在拍摄星球大战的景点被一群小学生拉着合影。回去的途中在休息站,又被一群外国的中年大妈拉着合影。参观清真寺被好多人拉着合影,清真寺的神职人员还送了瓶小香水给我。参观新皇宫的时候,是不允许拍照的,但皇宫守卫的一个大叔不停地向我表白,问我有没有结婚,还私下跟我说赶紧拍照。Mily之所以记错大概是因为,当时在土耳其有一个意大利人在追求我,都追到酒店了,热情到吓到我。就是因为旅行时受到这么友好的对待,有一度我特别想去土耳其旅居,毕竟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实在是太美好了。如果说择一城终老,我愿意选择伊斯坦布尔。

我和Mily在安卡拉

那时候我正在做我的旅居和为期一年的游学规划,在以色列旅行时认识的朋友答应帮我申请以色列的学校。没想到疫情就爆发了,自此我的游学计划就搁置了。这场疫情不仅改变了这个世界的轨迹,也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

在不能远行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阅读,一起向上生长。我相信文字是有温度和力量的,除了记录我的生活,成为我的情绪出口之外。我也希望透过文字,让我们在不能出行的日子里,依旧心怀希望,并且坚定的相信这个世界一定会好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十日谈》到疫情到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