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醉我独醒||重读鲁迅《狂人日记》有感

在上高中的时候我其实是最惧怕鲁迅的文章的,因为它们大都晦涩难懂,一旦出现在试题中,常常就会让我不知不觉丢了很多分。然而时隔多年,当我重新翻开先生的著作,慢慢从中看到了一个和印象中不一样的鲁迅之后,才知道当年真的只是读了个寂寞。

今天,想来写一写前阵子重读的先生的《狂人日记》。

一个沉默的麻木的时代

《狂人日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存在。他是鲁迅的第一篇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更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鲁迅先生是那个时代的斗士,所以他避开了当时主流的文言文,用非主流的白话文写下《狂人日记》,这又何尝不是一次向时代的挑战呢?

该文发表于1918年,这个时间段里,发生过两件大事——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辛亥革命是半途而废的,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断加剧,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然而国民却变得越发沉默和麻木。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涌现出了一批爱国人士,他们奔走宣告,宣扬新思想、新文化,希望用他们的一己之力来唤醒这个沉睡的国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鲁迅先生,他弃医从文,他觉得他应该做些什么,而《狂人日记》就是在这时候诞生的。

在那个灰暗的无声的年代里,这个“狂人”,无异于一个炸响的惊雷,虽然无法彻底破除封建礼教、封建文化,但却至少,在那个密闭的铁屋子上,炸出了一些细碎的洞口,终于让困在里头的人们,看到了一丝微弱的光芒。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

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这是狂人的开场白。

这狂人是“我”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他得了一场大病,他成了一个失心疯。

他看了一眼月亮,于是他醒了。这一眼月亮,让他突然醒悟,过去的三十年都是发昏的。月亮,在西方国度通常都是与发狂相关连着的,比如吸血鬼、狼人通常都会在月圆之夜变身。但在中国呢?月亮一直是圣洁的代表。所以,狂人的这一个“精神分外爽快”,在他自己心里,是一种突然的觉醒,而在周围混沌世人的眼中,却是发狂的表现。这个冲突,代表的不就是新文化和旧礼教的矛盾吗?

狂人是醒了,但是他依旧不能放肆地大笑,他依旧要事事小心,因为在这个暗无天日的社会,甚至连狗都是不怀好意的,不然它为什么要看他两眼呢?

他是最清醒的那个,所以也是最危险的那个。

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

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狂人走到哪儿,哪儿就有怪异的眼光,他们议论纷纷,七嘴八舌,甚至连小孩子也是脸色难看地对他指指点点,他纳闷:“为什么无论什么年龄什么阶层,都似乎害怕他,却又想害他。”他在这些人的眼神里嗅到了这个社会里弥漫的一丝奇怪的味道。

他后来知道,原来他们所有人都想吃掉他,而这个原因,可能仅仅是因为他曾经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但是,那簿子可是封建传统礼教的化身,所以,他踹了,那是亵渎,他就成了众矢之的。他觉得他们是错的,但这群人非但无法认识到,甚至还把这吃人的恶习教给了他们的孩子,于是这风气就会一代代地传下去。狂人突然感到恐惧,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现实。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因为那些奇怪的目光让狂人心生疑惑,于是他想寻求答案,因此而翻开了那本没有年代的历史书,乍一眼看,那里写满了仁义道德,可是夜半醒来,却惊悚地发现字里行间居然都写满了吃人!

书看到这里,鲁迅笔下的吃人的魔鬼,到底是什么应该已经再明显不过了。被封建礼教束缚的世界,就是一段又一段没有了年代的历史。没有年代记载的历史它无以成为历史,因为它没有进步,没有发展。

最可怜的是,这些吃人的人,不光是赵贵翁那样的地主,也有很多是可怜的被压迫的底层的人,他们不寻求自我救赎,却只是在一个劲地自我麻痹,并寻找比自己更弱的,他们害怕被吃,却又在麻木不仁中也成了吃人的人,但是他们并不自知。年少时候,我以为鲁迅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说教者,他愤世嫉俗写尽了中国的各种暗黑,但我读到这里才明白,他的内心是如此深切地同情着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底层人民。

最可悲的是,他们杀了革命先烈,吃了那个装满了国家和人民的心,狂人为此痛心疾首。他发出了声声质问,但却被视作异类,最后他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黑屋里,而在这种时候,他居然还无意中发现,想吃他的人里面,居然还有他的亲哥哥。那一句“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是无奈,更是悲哀。

最可怕的是,狂人最终惊醒,他赫然发现他可能自己也曾经吃过人,他小时候可能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他妹妹的肉。他真正的所谓的觉醒,不过是发现自己也不过是个吃过人的人而已。这时候的狂人,某种意义上就已经和鲁迅合二为一,他是批判者,但他同样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这个国家所有的劣根性,在批判者身上一定也有着存在的影子。

救救孩子……

那是最后的呐喊和希望

鲁迅是矛盾的,他一边心怀着希望,所以他借狂人之口,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他相信在这个世上一定还有没有吃过人的孩子,但是他又是绝望的,所以在这样一篇白话文的作品里,却把小序写成了文言文,为什么?因为序文里的“狂人”,他已经被“治愈”了,他甚至已经去赴任当候补了。那个曾经觉醒了站在时代前列、勇敢反抗封建礼教的先行者,最终还是回归到了吃人社会的主流里。

鲁迅是一个时代的斗士,但他却又不仅仅是个斗士。

他批判社会,批判别人,更批判自己,他在多数的绝望和少数的希望中摇摆,但却从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想到《呐喊》的序言中,有这么一段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他就是这些少数者中的一员,所以他大部分的时刻都是绝望和痛苦的,但是这句话同样证明他已经看到了他不是唯一清醒的那个。

所以我宁愿相信,鲁迅的矛盾里,终究还是藏着希望的。他内心的狂人最终化成了他犀利的文字,他试图用他的笔,在这坚不可摧的铁屋子上扎出层层破洞,至少这样,或许可以让里头的人儿,多活一些时日,也可以用这微弱的敲击声唤醒更多的人。

当时的他,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或许是孤独的,是绝望的。

但他内心的某一处,一定相信着,这铁屋里清醒的人会越来越多,那么终有一天这铁屋子也定能被掀翻打破。

你可能感兴趣的:(众人皆醉我独醒||重读鲁迅《狂人日记》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