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篇:
书摘:
要求自己读书,可是读书的范围也不确定,在图书馆只要看到好书,就觉得对自己有用,借回来之后乱看,
想法:书要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我现在读的书也挺杂,不过也有分类,做笔记,如果后期发现没有形成系统,再做调整,或者查下别人的经验。
书摘:
>> 说到自己的大学生涯,她说从大二就开始搜集各种求职信息,去接触学长学姐,了解到了一些行业和职位的情况,最终结合自己的英语特长和专业锁定了几家外企,充分地研究这些企业的招聘要求。大四一毕业,轻轻松松地就从上千名应聘者里脱颖而出。
想法:找准目标,瞄好出击。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的方向。
书摘:
通过目标列举问题:
>> 问自己:是哪些问题,导致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其中的哪些问题是你认为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否可以促进其他问题的解决?通过自问自答,圈定其中关键的部分,然后在这20%的领域,投入专注的卓绝努力,去得到80%的收获。
>> 改掉只要有用就去做的思维,也可以反过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只做三件事,我应该做哪三件?如果只做一件呢?这一件对促进解决其他问题是不是有用的?
想法:找出主要问题,挑出来做。
二十几岁的你,一定要想明白这三个问题
>我们不知道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被社会的观念绑架,被父母的看法干扰,被朋友和周围人的目光挟持。
对自我的不确定性,让我们又不够欣赏和喜欢自己,于是这一切犹豫都变成了自我嫌弃。
>> 我们不知道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被社会的观念绑架,被父母的看法干扰,被朋友和周围人的目光挟持。对自我的不确定性,让我们又不够欣赏和喜欢自己,于是这一切犹豫都变成了自我嫌弃。
>> 认识自己是个漫长的过程。你要看很多书,从书中去寻找自己的影子,解释自己解释不了的事情,认识自己没有认识到的那一面。你还要细心地观察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应该怎么做。
想法:说话太直,家人朋友都这么说确实也迷惘了,他们说我是话题终结者,伤人而不自知,其实他们自己也会 只是我不好说出来。去书中寻求方法!!
目标制定:为什么你制定的目标,从来完不成
>> 成功的人懂得去选择目标,集中精力。
你拥有的那些,正在毁掉你
>> 我要忘掉自己已经有的,不管是那一个月十几万的钱,还是自己考到的司法证书,我跟自己说,你需要从头开始,你需要去做一点更厉害的事。
甜蜜点和能力圈:不懂的事情,一定不要做
>> 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很重要,但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有时候更重要。
为什么我说,喜欢的事情不要选
>> 举个例子,比如我没有兴趣学英语,但是我非常希望成为一个外交官,可是英语又是外交官必会的语言,所以我要为我的梦想去克服和忍耐一些东西,这跟自己随心所欲是完全不一样的。
>> 其次,不要把兴趣当成即时满足
>> 你一定要坚持到成就感发生的时刻,再去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兴趣。
位置选择:你所在的位置,决定你的价值
>> 从心理学来讲,人会有“决策疲劳”,意思是当一个人做了太多次选择或者经历了过于复杂的决策之后,就会懒于权衡,他们就会拿一个简单粗暴的标准作为最后选择的依据。
>> 我很喜欢在笔记里写未来十年我的工作会变成什么样子,平时遇到相关的信息,我还会补充到相关的笔记中。并且我还建议我的朋友们这样做。
想法:未来憧憬法,强烈的心理暗示法。
策略篇:
财富系统:从今天开始,想想赚钱这回事
成功三角形:逆袭必备的三种技能
摘录:
1.
在所有方法都尝试穷尽之前,我绝对不会跟自己说“做不到”三个字。
心态当然会稳定了。我明明知道,还有许多方法没有尝试,你让我坐在那里大哭或者抱怨,那不纯粹是浪费时间吗?
想法:遇事不要慌,把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把方法都尝试一遍。
2.
我当时选择考研的时候,就是列了一下后果,觉得是可以承担的,然后就报了名。
这样做的第二个好处,就是当我可能又要面临失败的时候,翻开以前自己做的记录,发现自己原来可以承受许多本以为无法承受的东西。
想法:列出会出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应对方法。
3.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由于缺乏失败教育,导致我们根本就没有失败的能力。本质上,许多父母给的教育本身就不允许失败
事实上整个人生都是一个漫长的练习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优化自己的各项技能,这个过程就犹如日常测验,考得不好,才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才有优化的可能。
想法:允许自己出错
4.
怎么去分析错误和失败呢?
以上就是我分析失败的方法,从“是什么”到“为什么”。
5.对于不会说话☞
第二种选择,越错越要多说。这样才能知道哪里说错了,才有改进的可能。
所以我要勇敢地说,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缺点,然后勇敢地去做自我矫正。
这时候你一点都不难过,你只是觉得暂时不行,目前这个方法不行,你脑海当中只有一个念头:回去之后再调整,下次我试试另外一种方式。
加入杠杆:让你的努力,带来翻倍的收获
>> 怎么给自己的人生加杠杆?
六步循环:让你没有做不成的事
自我定位—瞄准目标—制定策略—执行反馈—调整行动—最终完成。
例子☞
这370分应该由什么组成?不考数学,只考英语、政治和两门专业课。我英语很一般,就考个及格60分;政治按说是强项,9月份以后跟着大家去复习,考个70分。如果这样算的话,我的两门专业课加在一起要考240分,每一门平均要上120分,才能稳上北大。听起来好像挺难,下面我们研究第二步,就是怎么达到240分。满分是300分,要考到240分的话,就是要考到80%的分数,也就是说那张试卷上80%的题目,你必须会做。我报考的是2013年的研究生考试,所以要往2013年之前的真题研究。
研究完以后,我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当我对着真题,把每道题目考察的知识点标注出处后,发现99.99%的知识点都在教材上。
接下来第三个步骤,我知道要搞定这本书,但是具体怎么搞定呢?
文科考试有三个特点
1.记忆2.辨析3.分析。
首先,开始复述这本书。我应该从头到尾认认真真背了三遍,一共五百多页吧,每天复述几页,一边复述新内容,一边复习老内容。背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做测验题。做题的时候,肯定会出现错题和不会做的题目,我就把这些题相关的知识点标注出来,作为重点复习对象,因为这些题目可能就会导致我达不到那80%的分数目标,所以我必须把它们干掉。平时自己在背的时候,也会发现一些很容易混淆的和不好记的知识点,会特别留意,做出标记。
除此之外,选择题本身也会考察到这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题目里永远有错误选项试图迷惑你,于是我就对着题目的选项,把它们背后的知识点一点一点地找出来,对比记忆,这样就不会出错了。
剩下的只有分析题目了,分析题解决的是在具体案例里应用知识点的问题,所以当你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记熟了,就好像你已经掌握了开车的方法,接下来只需要多开几次就好了。
几套应用题做下来,圈出来题目中的一些暗示词,对它们形成一定的敏感度,顺着线索找到书中对应的知识点,给出结论,这个过程会变得越来越简单。以上就是我复习的整个过程。
这里再强调两点:第一,要学会解释你的目标;第二,只有这个才是你的目标。
比如要考北大,意味着两门专业课都必须要考120分;意味着这张卷子当中80%的考点我都要知道;意味着考试范围内的80%我必须得知道。如果我只知道10%的话,那么还要搞定70%,那么整个复习的过程就会变成这样:找到不会的地方,变成会的,直到这个百分比达到80%。
关于第二点“只有这个才是你的目标”,是什么意思?
很多时候,目标之所以没有达成,就是因为目标太多了。
所以最理想的状况是,一个阶段之内只考虑一个目标。
就是有个目标没有分解成一个个可以实行的方法策略,盲目努力的意思
一般我们想好目标就立马行动了。我们很容易把目标本身当成一种策略,比如我想语文考100分,其实这是你的目标,但大多数人完全不去想怎么达到这个目标,就直接开始做题,开始写作文。我们习惯于把策略部分给忽略掉,直接从目标跳到行动,导致很多行动对目标是无效的。在想好目标以后,行动以前,一定要有意识地去想,自己定的策略是什么样的。
定策略有几个步骤。第一,找出通往目标的障碍和问题;第二,找出解决这些问题和障碍的方法;第三,方法之间成为系统;第四,集中冲刺直到成功。
所以我说的系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第一,每一个行动的目标是统一的;第二,每个环节之间是相互促进和连续的。
做记录。
写下来还不行,你要把你的策略完整地讲给朋友听,当你说出来的时候,你会吓一跳,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很荒谬,但是你真的就这么干了。
我在复习的时候会做复习记录,记录自己每天学了什么。
人生错题本:最好用的进步神器你有吗?
>> 上学的时候,我们的错误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错误是因为你不知道这个知识点,或者不知道某一道题目的解法,所以你不会;还有一类错误是因为你马虎而习惯性地出错。
>> 而解决一个试卷上的错误,整个分析过程可以分为五个步骤:
>> 第一,核对答案;第二,核对答案之后发现跟自己的答案不一样,就需要去回顾整个做题的过程;第三,在回顾过程中找到错误的原因。比如,如果因为某个知识点忘记了而导致出错,就需要把这个知识点找到,记住,背会。如果因为马虎出错了,那你必须得把马虎的原因找到,是抄错答案,还是看串题?如果看串题,你就需要在看题的时候,边看边画线,这样就可以防止看串。针对每一个马虎的原因,都需要找到一个消灭的方法,然后你需要把这个方法记录下来,在以后重复使用,如此一来,这个错误就被干掉了。
>> 我的口号是:把每一次不好受,都当成题目做透。
>> 总而言之,我们在人生错题本上需要记录四种类型的问题:第一种是因为马虎和习惯出错的。第二种是记录别人说错的和做错的。第三种是记录自己因为不知道而做错的。第四种是记录别人做对的事情,但是自己之前不知道的。
>> 我在自己的人生错题本上写过这样一句话:每一次错误,都是进步的机会。
✍总结感悟:
思维导图:
目标篇☞
策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