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窃”以后……

今天一位同事找到我,说她班的一个女生偷拿了另一位和她要好的女生的课本,并且把人家的手抄报改成自己的名字交上去。这件事暴露以后,同事马上又联想到年前班里不断发生的丢东西事件,她当时就想,现在每个家庭都过得比较富裕,当然不会缺少孩子的学习用具以及他们所喜欢的东西。所以当家长向她说起班里孩子经常丢东西,不是丢了钢笔,就是丢了课外书,最难找的就是钢笔。因为每个孩子的钢笔差不多是一样的,钢笔上又没有名字,根本没法区分,所以每次孩子丢失的钢笔都以找不到而告终。老师也没有办法,也怕冤枉了孩子,而家长呢,也没有办法只好给孩子多买几只。

当同事向我讲述了这件事以及她对这件事的看法后,我马上想到应老师说的孩子偷拿别人东西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我们看到孩子偷拿了别人的东西,就会大惊小怪,哇,我们的熊孩子怎么了,怎么偷拿别人的东西,长大以后可怎么办?总是带着这样的情绪去指责甚至谩骂孩子。殊不知,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因为好奇而拿别人的东西是正常现象,而我们家长如果冠之以“小偷”的名义,就给孩子脑海中刻上了烙印,纵使孩子本无偷的想法,也给孩子灌输了偷的思想。

当时我想回想起儿子小时候的一件事。记得儿子在上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孩子的作业我都是给他检查,可有一次,朋友请客,又无法推辞,没办法,我让孩子的奶奶看他写作业,告诉他,把作业放在桌子上,等我吃完饭回来给他检查作业。那一天晚上,回来得比较晚,儿子已经睡了,可能是他忘了,把作业放进书包。我于是拿过书包,去找他的作业,结果我在他的书包里发现了一块很漂亮的橡皮,这种橡皮我从没给他买过,我又问了他奶奶,确认这块橡皮不是我们买的,我心里就有数了。等第二天孩子放了学,家里只有我们娘俩,我对孩子说:“儿子,你先写作业,等你写完了作业,妈妈带你去商店逛逛(当时还没有超市),你想想你还缺什么学习用具,比如橡皮、小刀、铅笔之类的东西,我特别强调了一下橡皮。”没承想,儿子好像听出了我话中有话,特别是我强调橡皮的话语。他很直接地对我说:“妈妈,我今天看到我们班的同学买了一块很好看的橡皮,他说是他舅舅从济南买来的,他还朝我显摆来着,我可不服气了,我就给拿来了。”听到儿子这么说,我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毕竟儿子主动说出了实情,虽然他的做法很不恰当。我摸了摸儿子的头说:“儿子,你能主动说出实情,妈妈很欣慰,可是,儿子,你把同学心爱的东西拿走了,那位同学是不是很伤心呀?”儿子低下了头,想了想说:“妈妈,我知道了,我明天就把那块橡皮还给他,并向他承认错误。”自从那次事件后,儿子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现在想起来,感到很庆幸,虽然当初还没系统学习心理学,但毕竟在上师范的时候学习过心理学,也没有武断处理这件事,才有孩子的今天。

今天面对同事所说的这个孩子的事。我就很理智,我告诉同事,先和孩子沟通一下,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意图,可能孩子就真的是出于好奇,只要我们相信孩子,理解孩子,孩子就会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失窃”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