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周南.桃夭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诗经》的世界。

今天这首诗,非常出名,这首诗就是《桃夭》。

我们先来朗读吧。
桃夭

先秦:佚名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ēn)。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朗读完毕,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进入了一个特别美丽的世界。桃花让我们想起了什么样的画面呢?桃花本来就是美丽的,春天来了,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更何况是漫山遍野的桃花,更是令人心情愉悦。还记得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拍摄出来的画面吗?唯美、浪漫,令人情不自禁就陷入其中了。还有那桃花酒,光听酒名就令人垂涎欲滴了。

很多文学作品也引用了桃花写出了意境:比如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胜地,多了一个成语“世外桃源”。金庸笔下,精灵古怪的黄蓉住的地方就是“桃花岛”。

好了,有点偏题了,我们回到《诗经》的这首《桃夭》吧。

《国风·周南·桃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这首诗一共三章,每个章节有四句,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全诗语言精练优美,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首先,我们来看诗中塑造的形象,真的是十分生动。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我们朗读的时候,“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这个称誉并不过分。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美丽的姑娘出嫁了,还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后来当代的学者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国风选译》)联系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谁不想娶个好媳妇到家里来呢?一个好女人是可以旺三代的啊。所以,娶亲是一件大事,因为它关系到家庭未来的前途,对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我们的祖先是很看重家庭和婚姻的。

再次朗读《桃夭》我们看到诗里的景象从桃花到桃实,再到桃叶,三次变换比兴,勾勒出男婚女嫁一派兴旺的景象。古人通过桃花似的外“美”,巧妙地和“宜”的内“善”结合起来,表达着人们对家庭和睦安居乐业生活的美好向往。“诗三百”开篇,写尽了爱情与婚姻生活的各个方面,说明家庭和婚姻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期盼,也是统治者的希望,所谓“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说白了,就是建立在“宜家”、“ 宜室”、“ 宜人”上的“宜国”。可以说“桃夭”是中华民族延续到现在的喜庆与祝福,就是今天,我们也同样祝愿着如桃花般的女子,“之子于归”,能够生活美满,家庭幸福,“宜其室家”。

再次祝福大家,今晚的课程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风.周南.桃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