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大大咧咧,对任何事毫不在意,对什么事都开朗,乐观。
而正是这样一群活泼又开朗的人,在背地里却有着比常人更加低落,抑郁的情绪。
由于"工作的需要"、"面子的需要"、"礼节的需要"、"尊严和责任的需要",他们白天大多数时间都面带微笑。
这种“微笑”并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而是一种负担,久而久之成为情绪的抑郁。
“习惯性微笑表情”并不能消除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烦恼、忧愁,只让他们把忧郁和痛苦越积越深。
据有关数据统计,全球有3.5亿人患有微笑抑郁症,正拿着最开心的伪装,来掩饰自身的狼狈与痛苦,直到他们选择自我了结后,众人错愕,这么开朗的人,原来这么痛苦。
这一群特殊的抑郁症患者才是最应该关注的群体,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抑郁症,微笑抑郁症患者有着极强的伪装性,很少有人会将他们与抑郁症挂钩。
什么是微笑抑郁症?
微笑抑郁症(Smile depression)是近些年来才被注意的一种抑郁症分支。
在心理学界也确实有微笑抑郁症这一说法,但是并没有对其进行较为系统与严谨的研究与定义,也暂未纳入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这是一种新兴的抑郁症。
目前,微笑抑郁症可以理解为,那些多发于都市白领与高管人员身上的一种抑郁症表现。
“微笑型抑郁”多发生在那些身份高、学识高、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中,男性要比女性多。
他们或是机关里的高官、企业中的老板,或是高职技术人员,这类人在社会上给人的印象是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表现得十分强大,能力似乎不容置疑。
但是,事实是这些人和普通人一样,也有困惑、苦恼、无奈、悲伤,但
为了维护自己的“能人”、“强人”的“面子”,为了保持自己在他人心中的良好情绪,他们会尽力扮演一个无情绪或者是情绪较为积极的角色。
这些负性情绪他们却不愿向人倾诉,内心深处不断积蓄痛苦、压抑、忧愁和悲哀。所以这部分人多是受“面子”观念束缚,
表面扮演坚毅强壮的角色,强扛着压力。
因此也就意味着,我们常人所拥有的喜怒哀乐情绪可以得到表现与宣泄,而他们则会选择将自己的负面情绪隐藏起来,尽量装作对任何伤害都免疫的样子。
就如同给自己的形象多加了一层滤镜,给自己的人格戴上了面具。
2017年6月,英国一位16岁的花季少女自杀身亡,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人察觉到她的异常。
所有人都说她活泼开朗,只有她知道,这一切只是表象,所以人都觉得她是个爱笑的小天使,唯有她自己知道,她一点都不想笑。
她不想让任何人看到她不好的一面,所以把微笑当成掩饰一切的面具,她不知道展露出真实的情绪并不是可耻的事情,所以即便痛苦也依旧强颜欢笑。
她总是希望自己在别人眼里永远都是最好的一面,可独处时却又陷入更黑暗的境地,明明不想笑,却又不得不强迫自己笑,渐渐的,痛苦越积越多。
直至有一天,她再也无法承受,选择了用自杀的方式来解脱,甚至直到此时,都没有人意识到,她患上了微笑抑郁症。
女孩死后,姐姐发现了她写的纸条的秘密,正面看是“I’m fine”(我很好),倒过来看却是“help me”(救救我)
也是这个时候,家人才恍然大悟,可惜一切都晚了。
微笑抑郁症如何自救?
1撤下微笑的“假面”
既然这种抑郁倾向源于白领的“微笑信条”,那么扯下微笑的“伪面具”也许是最好的自救方法。
重要的是,不要把微笑看作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调整待人接物的思维方式,以真实诚挚的心态处世,认识到真实是最有生命力的。
2及时化解不良情绪
及时调节和宣泄不良情绪。不要把忧郁情绪积埋在心底,让它有宣泄的出口。
在哪儿结下的心结,就想办法在哪儿解开,尽量不要让不良情绪转化。
3调整饮食结构
还可以通过饮食缓解不适。焦躁、心悸、失眠等情况出现,可多吃豆类、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食物。
减少红肉类的摄取,避免喝咖啡、浓茶、酒等刺激性饮料,少食辣椒、芥末、花椒、大蒜、葱、姜等辛辣燥热之物。
4学会自我调节
可以学点自我安慰和放松的技巧——譬如练习瑜伽和太极拳,对消除压力,缓解心血管疾病症状非常有利。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工作之余养花植树、欣赏音乐、练习书法、绘画、打球等,可以怡情养性,调和气血,利于健康。
5建立心理支持系统
需要建立你自己的心理支持系统:包括朋友、家人、心理咨询专家等。
在郁闷难以排解的时候,向他们“诉苦”,寻求心理帮助。如果精神压力过大,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则需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或治疗。
6重新衡量生活和工作的关系
换一个角度看待生活和工作的关系——在现代新型工作方式之下,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必须有所调整。
愉快工作是幸福生活的必需,但要记住,如果生活不快乐,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
熙桓心理
在个人加强自我保健意识的同时,企业也更应该高度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
企业员工关爱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通过采取团体或者个体辅导的形式,面向全体员工并积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陪伴成员在人生路上克服种种难题和障碍,积极快乐地踏上成长路,充分发挥潜能,迈向丰盛人生。
实践证明,企业内部开展员工心理关爱计划可以促进企业员工缓解心理压力,增进心理健康,符合员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更能有效缓解员工客观存在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