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徹,唐代高平郡别驾

权徹,683--747年,字幼明,曾任河南洛阳新安县令,绛郡司马(今山西翼城、绛县等地)、在高平郡(山西省晋城市)别驾从事史【长史】职务上亡故。夫人博陵崔氏,生子白骅后即终,续娶新郑县君荥阳郑氏,生四子,曰秩,曰申,曰器, 曰舒,舒不幸短命。郑氏寿六十五【702-767年】,大历二年十月某日,终于江苏镇江府丹阳县。夫人应是随子迁入镇江丹阳落业。高平郡,为古代郡。是山西省晋城市古称。辖高都、长平、安平、泰宁四郡。治高都城(今山西晋城市城区),其范围为今山西晋城市全境。

唐故朝议大夫高平郡别驾权公神道碑铭

开元天宝之际①,元宗始以八柄付三公,由是台司得专其废置。其中或凭宠固位,惧天下有异已者,诸附离之者皆出入三台。若公才令名,以望见惮,则稍稍优其俸而黜其职。 故天水权公幼明由新安县令为绛郡司马、高平郡别驾而殁,同于道者皆窃叹之,是岁天宝六载秋八月也。殁后廿有二载,岁次己未春二月,返葬洛阳故茔,夫人新郑县君荥阳郑氏拊焉,(郑氏是)县君某县某官某之孙某之子,以仁俭好礼,辅佐懿德,柔明之风,训齐闺门,寿六十五【702年出生】,大历二年【767年】十月某日,终于丹阳。初公娶于博陵崔氏,生子曰(权)骅而终,新郑以继室,生四子,曰秩,曰申,曰器, 曰舒,舒不幸短命。骅、秩、申、器,悉忠信好学,善属文,位未显而令名归之,庆之垂训之济也。至是既卜宅兆,辨等惧日月逾远,后裔不知其先人之德善,谓及忝乡举之旧,故使录而铭之云:公讳彻,字幼明,陇西天水人也。权氏之先,出于颛顼。其远祖殷武丁之小子,生而有文,在手日权,因以权受封,且命氏焉,至周为楚武王所灭国除。其后有仕陇西者,遂家于天水。历汉、魏、晋宋间,子孙世都尉为那守。至裔孙翼,与王景略同佐苻坚,官至仆射 ,后仆射数世,至景宣,景宣生士玢,并知名于时。士玢生万春,历华州刺史,封千金县公,华州胃右领军将军日(权)文奖,领军嗣永兴令,日怀育,公永兴之嗣也。

奕叶之明德梓气,菓于其躬,故融而为仁行,播而为文学。童子时,舅氏崔湜奇其文,尝谓有何无忌之,似其乡希也,考功郎中,苏车拔诸群,蒂之中儿连尉湖城,汤阴,新繁,渭南,河南五县。开元二十三年【736年】拜监察御史,会监祭太庙,先时同事者约相与偕业。及将赴祭儿狗者有故不至,選不暇告。公曰:人约我矣,可先已而后信乎?送不赴,坐是降为河南府法曹,君子义之,初选部旧制,专旁玉各以书判选务士,至开元十八年【731年】,乃择公廉无私工于文者,考校甲乙丙丁料,以辩论其品.是岁,公受诏与徐安贞(698年7月10日–784年8月12日)、王敬从、吴巩、裴肚、李审、张恒等十学士参焉。凡所升奖,皆当时才彦。考判之目,由此始也,于是天下无兵百二十余载,揞绅之徒,用文章为耕耘,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公攘臂其间,以仁义为己任,片言只字,动为学者所法,时業荣之,而居家清方,惟德礼是仗,润身饬吏,不过经术,不矫持操,以游榍贵幸,衍威作禧者忌之,由是官徙而阶不迁。从法曹数岁而后有新安之拜,及至历绛部郡、高平,任愈流远。安贞中立,未尝易方,虚舟其心,与位升降。春秋六十四而终。盖道之行止,与时不并,论者以汉梁叔敬,恒君山为比。

公所著文二十卷,其立言之宗,赵郡李华编而序之。若世系事业,则书诸斯文。其文曰:

恒兮权公,有德有言,忠恕廉清,道直而温,行有馀力,言足成文,居官産绩,,勤约是守,与明以信,宁黜不司。迹屈志伸,文章身后,冉政游学,左诗潘养,风流遗烈,足以遗子,九原与归, 未由也已。


①开元天宝是742年正月—756年七月,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15年。

***************


权徹,683--747年,字幼明,唐代大文学家,权徹在公元大约27岁左右,到偏远的四川新繁任县尉时,游览当地名胜沈黎城,作诗一首:“苏子卧北海,马翁渡南洲。迹恨事乃立,功达名遂休。夜闻羽书至,召募此边州。铁骑耀楚甲,玉匣横吴钩。雪厚群山冻,蓬飞荒塞秋。久戍曷辞苦,数战期封侯。不学竖儒辈,谈经空白头。”。可见年轻抱负之大。705年考进士。当年科考,六十一人进士及第,天下多有质疑,皇帝命重试,则权徹等十二人及第,权徹为第一名。

权徹历仕湖城(今江西鄱阳湖县)、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境内)、新繁(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渭南、河南五县尉。公元735年拜监察御史,因故贬为河南府法曹。后改新安令(今山西南部翼城县)。742年后任山西绛郡司马、至山西高平郡别驾。64岁终。著有《权彻集》二十卷,独孤及《权公神道碑》载及之,已佚。《全唐诗》存诗一首,《全唐诗补编》补诗一首。事迹见唐独孤及《唐故朝议大夫高平郡别驾权公神道碑铭并序》。

原配夫人博陵崔氏,生下儿子权骅后,崔氏即终。权彻续娶河南新郑县县令荥阳郑氏,生四子,权秩,权申,权器, 权舒,权舒不幸短命,未有后人。郑氏寿六十五(702-767)年】,终于山西晋城。

权徹有可能是山西和大槐树权氏始祖


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有权姓6569人,临汾市620人。


权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三号供橱


题沈黎城

【唐】权徹

苏子卧北海,马翁渡南洲。

迹恨事乃立,功达名遂休。

夜闻羽书至,召募此边州。

铁骑耀楚甲,玉匣横吴钩。

雪厚群山冻,蓬飞荒塞秋。

久戍曷辞苦,数战期封侯。

不学竖儒辈,谈经空白头。


权徹【683--747年】,字幼明,唐代文学家,天水(今属甘肃)人。权徹在公元大约27岁左右,到偏远的四川新繁【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任县尉时,游览当地名胜【沈黎城】,作诗一首,以此言志,自比苏子卧北海,马翁渡南洲。可见年轻抱负之大。


古蹟沈黎城在漢源鎮附近十餘里漢武帝置郡後周/黎州隋唐登州皆置于此或云在古嶲州073-7a],根据四库全书记载,沈黎城在古代黎州,北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置州。治所在汉源(今四川汉源北,明废入本州)。辖大渡河两岸三县十一城。明洪武时改为黎州长官司。清初改为黎大所,雍正八年(1730年)改置清溪县。唐载初中(689年),黎州析慎州置,隶营州都督。


权徹在公元705年考进士。当年科考,六十一人进士及第,天下多有质疑,皇帝命重试,则权徹等十二人及第,权徹为第一名。


权徹在山西南部的任职区域


权徹在山西南部为官几十年,直至65岁病卒在高平郡任上(或者在黎城家中去世)。唐代天保元年,改泽州为高平郡,唐代乾元元年,复改高平郡为泽州。高平郡与黎城古县隶属的潞州相邻。权徹选择在黎城县西北二十里的白〈柏)官庄村购置田地,安家落叶。

黎城地处太行山腹地,荟萃了八百里太行最壮最美的自然风光,是集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与英雄的革命史迹于一体的风景名胜。

“柏【白】官庄”地处老顶山南麓之谷地。依山面河。位于【新】县城北20公里处。东至长畛背1.5公里,东南至横岭75公里,西南至住道沟2公里,西至王家庄2公里,北至孔家交1.5公里。村后山坡有天然柏林,古时官民争执,故名“柏官庄”。我们要注意,老县城和新县城的位置相距10里路。

权徹为什么选择这里置业购地,安家落户?难道仅仅是因为风光旖旎吗?


1、黎城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春秋,为黎侯国。

汉、三国迄两晋,为潞县也。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废潞县,置刈陵县,县冶设于今李庄乡古县村,

为黎城境内建县之始。

隋开皇十八年(958),更名黎城县,此为以黎城名县之始,从此与潞城各自为县。

唐初,先属韩州,后属潞州,隶属河东道。天佑元年(905)改为黎亭县。

五代唐,复为黎城县。

权徹是文人,选择历史厚重的古城居住符合身份,黎城与权徹最后任职的高平并不远。

2、古代山西的主干道白马驿设在黎城。

在黎城县火车站广场中央,一座钢铸白马城标雕塑高耸挺拔、仰天长啸,仿佛在追忆着黎城近千年历史的沧桑巨变。黎城县城,古称白马驿,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距离4公里路之远的古黎城移治于白马驿。在今黎城县治。【山西通志】第27部分:黎城县名定于隋白马驿之黎城自宋始迁黎本强大今长治壶闗黎城等县皆古黎地或曰 ... 故西伯


公元905年,朱温灭唐起于河北滑县白马驿之祸,朱温在白马驿斩杀了30多个姓氏的名门望族。自朱温起,彻底消灭了门阀制度。那时候,权氏已经没落,因此逃过此劫。这里的白马驿指的是滑县白马驿,驿就是官道,与黎城白马驿是同一条官道。总之,经过黎城的白马驿是古代重要的官道商道,交通便利。


3、风景秀美,土地肥沃,易于躲避兵灾。

黎城县位于太行山东翼南段,属黄土高原一部分,以中等构造剥蚀侵蚀山地为主。纵观黎城县,四面环山,中间低凹,山多川少,地形复杂,是太行山中的一个小型山间盆地。在黎城县北东崖底镇上赤峪村西的板山岭下。这里是八路军兵工厂旧址,也是"黄崖洞保卫战"的战场遗址。盆地区域,土地肥沃。盆地之外是高山峻岭,遇到兵灾进退自如。有兴趣的宗亲可以前去考察,黎城有很多的名胜古迹。

权徹后人中,有公元1200年左右的权垣,任职金国怀远大将军。到了元朝,大德四年,即公元1300年,权垣后人权秉忠,任同知钧州,并迁于陕西大荔县购置田地,安家落户,在去逝后,仍葬回了祖籍地的黎城县白官庄村。白官庄在太行山脚下,在【新】黎城西北二十里地。在1368年之后,才发生大槐树迁移,黎城属于晋南地区,正是主要迁民区。


在查询山西祖源的时候,除了权徹和白【柏】官庄,以及由此产生的脉络之外,没有任何信息值得做另外考虑。利用排除法,可以基本判定,权徹是山西和大槐树权氏分迁的始祖。这是唯一的,沒的选择。

权徹历仕湖城【今江西鄱阳湖县】、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境内】、新繁【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渭南【陕西渭南市】、河南五县尉。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拜监察御史,因故贬为河南府法曹。后改新安令【今山西南部翼城县】。天宝初,历山西绛郡司马。官至山西高平郡别驾。卒年六十四。著有《权彻集》二十卷,独孤及《权公神道碑》载及之,已佚。《全唐诗》存诗一首,《全唐诗补编》补诗一首。事迹见唐独孤及《唐故朝议大夫高平郡别驾权公神道碑铭并序》。

权徹曾任山西汾阴县尉【今山西省万荣县境内】、山西新安县令,山西绛郡【今山西临汾运城区域】司马,最后在高平郡【今高平】别驾从事的职务上亡故。原配夫人博陵崔氏,生下儿子权骅后,崔氏即终。权彻续娶河南新郑县县令荥阳郑氏,生四子,权秩,权申,权器, 权舒,权舒不幸短命,未有后人。郑氏寿六十五【702-767年】,大历二年十月某日,终于江苏镇江府丹阳县。夫人应是随儿子权器在江苏镇江丹阳生活。至于权器在丹阳的生活状况,其族侄权德舆【唐朝宰相】在文稿中都有提及。

权徹大半时间都在山西南部地区任职,最后任职之地的高平与黎城,相隔并不远,可以说是在一条官道上。其5个儿子,一个儿子权器去了苏州客居【见权德舆文集】,一个权秩早卒,我们判断,权徹所有的家业和田地都在山西,他去世后,子孙们理当继承家业,在唐朝后期的100多年里,守护先祖权徹创下的基业,繁衍后裔。

山西大愧树的迁移时间在公元1368年--1418年,此时距离权徹去世已经差不多650年了,如果按照传承的代数来推算,也应该传承了26代以上。假若河南南阳或者方城这支是其后人的话,推算从大愧树迁出到方城的权忠,到现在估计24代左右。那么从权徹算下来到现在的这一代,就是50代到53代的样子。

从明洪武2年至永乐15年【公元1368年--1418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移民办证点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50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 。

山西虽一省之大,但是走出天水的权翼后人本就人丁稀少,赴任山西的权氏更是无几,在唐代,除了权徹存在足够的理由,其他没有一点可能,也没有其他人供你参选。公元705年到748年期间,权徹因官赴任山西南部多地,遂将家安焉,至老至死,留于斯地。他子孙繁多,除了权器【权德舆的叔叔辈】曾客居于苏州外,其他三个儿子未见放任他处为官,否则权德舆定会记载。在门阀制度严厉的唐代,他们不能外放为官,就只能安心世守家业,用心耕作,繁衍出如今山西和大槐树等后人。

【以上仅为个人论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权徹,唐代高平郡别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