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一首中国朝代歌,言简意赅地总结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和朝代的更迭,记录了一个个朝代的由盛转衰,中华民族艰难前行的伟大历程,每一段都是那样的有血有肉,散发着不可磨灭的熠熠光辉。
本书要讲的,也就是朝代歌里的第二段——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动乱的年代,一个充满智慧的年代,一个让人向往的年代。
可是,单纯地讲这一段历史,似乎又显得过于孤立,体现不出中华民族历史的连贯性和传承性,出于这个目的,还是有必要将其以前的历史简要地串讲一下。
当然,也只能是简要地串讲,因为那些历史太过古老,古老到没有可参考的应时记载,古老到后人只能将它们神话……
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他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中曾提出了他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经考证,西周时期人们心目中最古老的人主是大禹,到了春秋末期才开始有了尧舜这样的圣王,而到战国时才出现了黄帝、炎帝这些更远古的华夏民族的始祖,到秦朝时才出现了“三皇”这些神话了的远祖,直到东汉时期才开始有了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对此,顾颉刚提出一个假设:“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
二是“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以舜帝为例,舜被孔子时期的人看做是无为而治的圣王,到《尚书·尧典》里就成了全方位积极有为的圣人,而到孟子时期又增加了“模范孝子”的内容,可以说是随着时代的推移,不断充实完善了舜这个人主的高大形象。
最后,在勘探古史时,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例如,“我们即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
在此学说基础上,顾颉刚写了著名的《古史辩》一书,从此民国学术中“古史辩”学派形成。“古史辩”学派反对迷信上古史的传统解释,致力于建立可信谨慎的、新的古史研究解释体系,至今仍然具有史学方法论的重要启发意义。
虽然“古史辩”学派是新文化运动思想观念在史学领域的产物,但是笔者认为不能把它简单地看成了是受当时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激进的史学流派,因为它的对待历史的态度为我们研究上古历史打开了一扇窗,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顾颉刚所说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的中心思想,就是指出了我们的上古史,都是后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编造和添加丰满起来的,虽然可能真的有这些民族的,或者说部落联盟的优秀人主,但是他们的事迹却是后人不断添加杜撰而成,因为没有人见过真正的上古,于是也就成为了传说。
中国人说起自己上古历史,言必称“三皇五帝”、“尧舜禹汤”,他们已经司空见惯地被认为成了中国的共同始祖,而且按照同根同源的思维,按照历史传承的定式,后世很自然地赋予了这些人主血缘关系,比如认为有巢氏是燧人氏的父亲,而燧人氏是伏羲的父亲等等,目的就是一个,为中国人找到共同的始祖。
然而事实上,这些人主可能是当时不同时期、不同部落里的优秀代表,也许也没有历史上的先后顺序,然而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的需要,而将他们排了序,安插了血缘关系,并将他们的事迹越充实越丰满。
而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任何一个民族,只要你历史够长,我想都有这样的民族认同的需要,更何况是我们这个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大国了。
那么,就随着自古流传下来的先祖圣王的顺序,我们来开始了解吧。
任何一个人类群体,在脱离了为了填饱肚子而存在的时期,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一定会去想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
在那样一个原始的状况下,自然没有人会懂得这些,于是人们就将世界的产生归功于神或者是有神力的人。
在古希腊神话中,依照诗人赫西俄德的历史史诗《神谱》所描写,最早诞生的有四位神,依次为“混沌宇宙”卡俄斯、“大地女神”盖亚、“深渊神”塔耳塔洛斯、“爱欲神”厄洛斯。盖亚后来又生下了“天穹之神”乌拉诺斯、“原始海神”蓬托斯、“山脉神”乌瑞亚,由此可见,古希腊人将他们不了解的主要事物的产生,都给安排了个神来负责,所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非常多。
在古印度吠陀神话中,创世的主要功臣在于无比巨大的神——普鲁沙。相传他长着数千个头、眼睛和脚,他的十根手指可以一直延伸而扩展空间,并且包裹着整个地面,这自然就将他比成了万物之祖。相传天神们向普鲁沙献出祭品时,普鲁沙身体上就生成清澈的黄油,而这些黄油之后就变成了鸟类和动物。后来普鲁沙的身体转变为世界万物的基础,并且形成了火神阿格尼、主管雷雨及战争的天神因陀罗等。再后来三位一体的宇宙最高永恒实体梵天才开始出现,他是一切众生之父,他也就是吠陀神话里的创世神。可见古印度神话中是先有的普鲁沙打好的基础,后才有的梵天创造了宇宙万物。
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里,都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万物,认为他在六天的时间里,创造了天空、陆地、行星、太阳和月亮、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可见这里将创造万物的使命都交给了一个神来干了。
而在我们中国,这个创世神就是盘古。
有关盘古神话的渊源,学术界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盘古的事迹记载最早见之于三国时期吴国人徐整的《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记》中。
《三五历记》中记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五运历年记》中记载:“元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zī)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méng)。”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根本就没有说盘古是用斧子将天地劈开的,而直到明代末年有个叫周游的人写了一部《开辟演义》的小说,才加入了用斧子的情节。
也正因为此,后世有学者认为,“盘古”这个名字在先秦著作中从未出现过,直到三国时期才有,所以他们认为盘古是后世所造,不应把“盘古神话”当做中华民族的创世神话。
这种说法虽然有失偏颇,但是却在近现代具有较为普遍的认同感。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早在三国之前,不但有“盘古神话”的存在,而且在民间已经广泛流传,并有较为详尽的文字或绘画记载。香港学者饶宗颐在他的《盘古图考》一文中确认,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益州学堂周公礼殿壁画中就已经出现盘古神像,从而又把出现盘古的时间提前至东汉时代。
对于盘古出现的地域,也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盘古山,后世多认为在吴国和楚国之间。据南北朝时期南梁文学家任昉(fǎng)的《述异记》中记载:“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南海中有盘古国。”
这里所说的“南海中盘古国”,其遗迹就在今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境内狮岭炉山,这里是古代瑶族的居住地,但是古瑶族是否跟盘古有什么关系,却没有明确的说法,甚至于任昉的《述异记》实际也是文学作品,其中内容更不可信。
然后后世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认为盘古是外来的神,而不是中国本土的神人,这就是“外来说”。“外来说”除极少数主张来自巴比伦文化外,更多主张盘古传说来自各地域文化的上古神话,然以盘古为古印度吠陀神话中原始巨神普鲁沙之说最为流行。
而现代史学家吕思勉等人在其《盘古考》中认为盘古开天地的创世神话产生于佛教东传之后,在此之前盘古不见于中国的古籍和古画,所以也主张盘古来自古印度。
不管盘古最早出自何时,也不管他出自什么地域,总之他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公认的创世神,因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他所带给后世中国的一种精神,我们姑且称之为“盘古精神”。
首先,盘古精神表现的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盘古开天辟地,以人为本位,人开辟了天地,这是一种生命意识,人们经过劳动不息,就可以创造一切,这正是盘古神话所显示出的人本思想光辉。
其次,盘古精神表现的是一种开创精神。盘古神话说“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这说的是人定胜天,勇于去开创自己的生活,这种精神也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所以,将盘古列为创世神一点也不为过,因为“盘古精神”已经定下了中华民族不怕艰险、勤劳奋进这些优点的基调。
有了对于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的回答,人们才开始将关注点放在了人类始祖的问题上,于是就出现了“三皇五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