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即命运

图片发自App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过群居生活,这是几亿年传下来的基因使然。事实上,这是最高效、最安全的生活方式。群居是为了空间接近,空间接近是为了关系紧密,关系密切才能合作,合作才是群居的目的。

关系的亲疏程度决定了合作的高低,也就决定了人类的生存能力,所以毫不夸张的说,人的根本是关系。形成什么样的关系,怎么处理关系决定了在社会中的地位,甚至是生存概率。

对“我”来说,所有的关系就是“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在我之外,我遇到的一切都称为客体,包含人,养的宠物,花草等等,对婴儿来说,最重要的客体依次是妈妈的乳房,妈妈,爸爸。所以最重要的是人。

在生命之初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是最重要的客体。

我们初来人世,毫无生存能力,全靠养育者,和养育者的关系自然就是我们最重要的关系,并且这个关系会内化,内化后就变成了性格。这就是性格在关系中形成,确切的说,性格是在6岁前同最重要的客体的关系中形成的。因而这一生最重要的起步阶段形成了人的性格的多种多样,自信还是自卑,乐观还是阴郁,开放还是封闭等。

我们的一生很长,同我们有关系的人很多,因此呈现出来的关系也就非常多。但是有联系的,尤其是极为紧密联系的,他们都源自于一段关系,然后从这段关系中随着我们的人生展现演化开来。

图片发自App

这段关系就是我们小时候和父母的关系。最关键是0-3岁,次关键是4-6岁,到6岁时,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或者说他的性格就定型了。此后的一生都在重复这段关系。性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所以武志红老师讲了,关系,即命运。

换句话讲,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原型。

客体关系理论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性格,在关系中形成;性格,在关系中展现;性格,在关系中改变。这三句话中的性格,就是自我、人格等词汇的同义词,也可以是“问题”的同义词。

通过一个人想在当下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就可以看到这个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模式。

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就会造就孩子什么样的性格。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多种类型的关系,从我的认知角度,主要可以用一句话来去繁就简的理解:你对你的孩子有多大的信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基本的方向无非就是信任和不信任。

温尼科特在孩子教育上说的“我们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让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本质上正是信任的问题。

让孩子的本能排山倒海的地喷涌而出,就是让他们活的更加有张力,有野性,关键是孩子获得了你对他的信任。可能他不会知道这叫信任,但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就是获得了信任的力量。

由于性格也可以在关系中改变。 在新的关系中,你想重复你的内在关系模式,而对方也想重复他的内在关系模式,两个人会持续地进行较量。这就意味着,新的关系,会提供改变的可能性。

于是,从小就获得充分信任的你,在人生之路上将毫无悬念的出现下述关系:

在不破坏我们自恋的情形下,我们能轻松的构建基本平等的关系,我们会发现这才是我们想要的,这种关系也是最舒服的。

图片发自App

所以,假如小时候你很幸运的遇到了抱持性的父母,他们给了你无条件的爱和充分的信任,此后的一生在和其他人的交往中,你就将一直致力于建立平等的关系,不卑不亢。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系,即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