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辈力量”——“心理委员”巧解同窗心结


        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日益为国家所重视,朋辈心理咨询也相应得到重视,各中小学班级干部中除了班长、学习委员、文艺委员、体育委员、生活委员、劳动委员外,增设了“心理委员”这一职位,小学高年级以上男女生心理委员分设,有住校生的学校还在每个宿舍增设或兼职有心理信息员。学校通过对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的定期专业培训,培育出一支助力校园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的学生队伍,延伸心理健康教育的触角,让阳光照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一、设置心理委员,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

        心理委员的职责是什么?心理委员是班委会的成员之一,是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与各班同学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是认真学习并积极宣传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在本班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注意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及时与其他班委联合给予这类同学力所能及的帮助支持;对于同伴互助效果不理想的,及时向班主任、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反映,请他们及时提供更为专业的帮助;帮助有心理困难的同学及时前往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辅导或帮助同学预约学校心理咨询辅导;协助学校开展心理普查和问卷调查。

        要做好一名心理委员,需要从哪些方面做起呢?一是负责收集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信息,掌握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敏锐观察并及时记录班级同学的心理变化动态。二是积极关注班级特殊人群。对性格孤僻、家庭情况复杂、经济贫困、纪律观念淡薄、学习困难的同学要给予特别关注和帮助。三是对班级有突出心理问题的同学进行初步评估,对本班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开展相关帮助与疏导工作。四是对于自己提供帮助效果不佳的,及时请班主任给予辅导,班主任不能辅导的转介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五是做好保密工作,严格保护同学的隐私,维护同学的权益。六是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及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积累,注重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提高自身心理服务能力。七是掌握常见心理问题和紧急干预的常识,学习心理辅导技术,提高自我心理素质。八是认真学习并积极宣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定期在班上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活动,并作好相应的总结和记录。

        为保证心理委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和班级要定期组织心理委员工作会,围绕“班级本周发生的特别事情”“班级同学普遍的心理状况”“你正在特别关注的同学状况”等三方面填写《心雨晴雨表》,通过反馈相关情况,帮助老师及时发现苗头,帮助同学预约心理咨询。这也是培训心理委员的主要目的——发现身边同学的异常并及时提供帮助。

        二、当好知心人,倾听同学烦恼也收获自身成长。

        与其他班委不同,心理委员做得最多的就是跟同学聊天,同学们有心情不好、焦虑或者遇到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心理委员会第一时间找他(她)聊天,建议同学通过运动舒缓压力,或通过亲身经历,与同学分享一些解决方法。心理委员除了要掌握常见的心理常识、提高自我心理素质外,更重要的是向身边的同学普及心理知识,及时发现和帮助有心理困惑和烦恼的同学,鼓励他们在需要时及时向心理老师咨询,同时将重大应急事件、行为异常学生的情况及时向老师报告求助。

        有时仅仅只是倾听,也能够帮到同学。比如在开学季,新同学总有一些因为环境适应、同伴适应、学习适应的问题;进入毕业季,同学们的学习压力大了很多;有的同学可能与家长、老师、同学发生了矛盾;有的同学进入青春期后不适反映强烈;有的同学忽遭家庭变故或个人身体问题等。有时候通过聊天,负面情绪也得到了舒缓。

        心理委员由于与同学年龄相近,容易沟通,在一起的时间比与老师接触的时间多,其他同学遇到的很多迷茫很可能心理委员也曾有过的,更能感同身受,因此很多同学更愿意对心理委员这样的朋辈敞开心扉,对心理委员提出的建议也不会让他们觉得是在说教。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也是成长自己。在与同学的沟通中,心理委员同样会收获很多,跟同学们共同成长。事实上,做好心理委员不仅不用担心自己因为担任心理委员而被同学排斥,相反,心理委员的同学缘会很好,同学更愿意与心理委员亲近。由于经常帮忙组织班会和心理活动,心理委员也能从中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心理委员自己拥有了健康的心理,自己受益,周围人也受益,帮忙了解别人的心理变化,不但解决了班级同学的心理问题,自己的性格也会发生变化,变得越来越乐观和开朗。

      三、加强专业培训,发挥心理委员的同龄人优势。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委员,需要迈过一定的“门槛”。首先要自愿自荐,对同伴互助心理学有兴趣,喜欢就学得会,愿意付出就能做得好,这是前提;其次是细心、责任感强、人际关系比较好,这是基础;再次是需要后期的专业培训,这是保障。心理委员毕竟还是学生,考虑到他们并不具备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丰富的咨询技能,在朋辈辅导中,可能会面临许多困难和难以排解的情绪困扰。基于对心理委员的关怀原则,以及确保心理委员队伍的服务质量,学校要定期不定期组织心理委员培训,培训不仅着重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而且要重视培养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

      学校学生人数众多,而老师无法24小时陪伴在同学身边,心理委员就在学生中间,能够及时察觉到周边的突发事件,而且掌握的情况往往更真实。在学校通过发挥“朋辈力量”助力心理健康工作,有其明显优势。心理委员的设立不是为了解决心理难题,因为一些复杂的心理问题,即使是成年人也难以解决,更别说青少年学生,但设立心理委员,是为了发挥他们作为“同龄人”的优势,收集到真实有效准确的信息,有助于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分析问题、化解风险。针对心理问题而言,越早发现,干预效果越好。

        要破除过去一些对心理委员的误读、误解、误用,让心理委员工作成为光明正大的同伴互助举措,而不是让心理委员成为打小报告而影响人际关系的角色,严格的保密原则,班主任、学校专兼职心理咨询师根据情况适时介入,出发点在于尽可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本身也符合心理咨询的转介原则。在学校建立起心理委员同伴互助机制、班主任心理辅导制、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咨询制三级防御机制,是有效解决不同等级心理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修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辅导的重要渠道。不过,学校心育工作的开展不能仅仅依靠心理委员等学生力量,学校和家庭才是孩子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呵护者。心理委员只是有益的补充,家校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心理偏差严重者,学校的任务是重在发现,及时与监护人联系,转介到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士那里给予咨询治疗。在实际工作中,有心理委员“基层数据”的输出,学校开展心育工作将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心理咨询辅导功能室也才能真正发挥服务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朋辈力量”——“心理委员”巧解同窗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