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灵之马



总体而言,这片荒芜之地,给观众一个最强烈的感觉,就是这是被上帝遗弃了的土地。神用七天创造了世界,贝拉塔尔用六天毁灭了一切,没有第七天,第七天或者有新生的转机,或者就是世纪末日。一成不变的生活细节,打水、洗碗、打扫、喂马、吃土豆,而让人叹服的变化就是每个情节类似的长镜头在移动、升降、景别和构图上的微妙变化,加上不同的场面调度,捕捉到的信息量和视觉冲击力却完全不同。比如,同样是吃土豆,马夫吃得越来越少,越来越慢:从第一天的狼吞虎咽到最后一天的凝视土豆。从质疑到失望到信仰的坍塌

具体而言,马的结局也就是尼采的结局,贝拉·塔尔曾说,“尼采之于本片,等同于这匹马,和我们自身”。尼采疯癫了十年后在绝望中死去,马则在被尼采相拥之后不吃不喝了六天,最后的结局应该也是死亡,就如同影片中那对父女一样。



第一天,当马车夫赶着马从都灵返回他的家时,塔尔用了一个长镜头,展示着马车夫疲乏而痛苦的脸,再配以曾经出现在他许多电影中的那种让人沉重的音乐,让我们感觉到了一种对于生存的艰难。这张看似平静的脸,已是饱经人间的风霜,他对马的愤怒早已消失,恐怕想的是早点回家,明日再去城里多拉一趟货多载一个人。此时的马车夫,对于人生尚存希望。


从都灵回来的第二天早晨,马就拒绝再受马车夫的奴役,并进入了不吃不喝的状态。这让父女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马是他们生活的来源,也是他们生存的依赖,这样他们只能困守在这荒凉之地,绝望地等待着毁灭的开始,等待着死亡的到来。虽然他们曾经打算离开这个地方,无边的荒野与狂啸的风又将他们逼了回来,在这个上帝已经死了的时代,何处还有生存之希望?到他们家抢井水喝的那群吉普赛人就是预兆,他们也在寻求着理想之境,而有着井水的这个荒僻之家,竟也让他们兴奋无比,可见其他的地方,尽皆神弃之地。


后来父女俩在搬家的中途折返,没有人知道光秃秃的那棵树的背后是怎样一副景象,这对悲催的父女在镜头中几乎就是一个移动的黑点。在狂风乱沙中,这对父女是多么微不足道,生命的卑微和渺小让人难以忍视。


直到最后一天,在电影的最后,生活必需品消耗殆尽的父女俩对着盘子里的生土豆,马夫对女儿说了一句之前对老马说过的同样对白:“你必须吃”,一切都只是为了最基本的活着。马夫也在说服自己吃下土豆,继续活着,但也只啃了一两口就放下了,凝视着生土豆。大致就是在这样一个自始至终注定的世界里命运里,大环境的生与毁灭循环往复,试图凭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什么,是愚蠢的。逃不出去,会被淘汰,在这里你不能生存,又能去哪呢。但你总该吃一点的吧,生活还是要继续,活在无奈。

总之,电影中所写的苦难,其实也是尼采的苦难,也正是我们自身的苦难。他在影片中要说明的,正是我们人类生命中所不能承受之重,而这也是我们必须体验的,即使痛苦,即使绝望,也得经受。只有死亡,才能终止这一切。

你可能感兴趣的:(都灵之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