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 | 《一》母亲,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意吗?”

在《苏东坡传》的开篇,林语堂这样的写到:“要了解一个已经死去一千年的人,并不困难。”是啊!我很喜欢这句话,解读一个已经不在人世的人就像在读历史,就像读一本经典的书,看风云变化莫测,看世事无常,看世人的兵来将挡。

用时间沉淀,用时间见证,用时间来告诉我们一些人的故事。

于是林语堂先生在研究和熟读了苏东坡大量文献后写了这部书《苏东坡传》,作者说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中国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突出,在他的生活和作品里,显露得越发充分。第一个理由是,由于苏东坡本人心智上才华的卓越,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上。第二个理由是,苏东坡的生活资料较为完全,远非其他中国诗人可比。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paper_文(书写)

人生如戏,看苏东坡的一生,就像在看一场场的戏,苏东坡的这场人生的戏,要从他出生开始讲起。

四川有个小苏轼:

四川,有"天府之国"之美誉,大熊猫故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然风光绚丽多彩。在四川有个地方叫眉州,在乐山以北大约四十公里的地方。

北宋中期,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十九日在眉山镇,风景秀丽的街道上,有个小康之家,传出了婴儿的啼哭声,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就是以后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等。

名字的由来

苏轼父母在苏轼出生前有一儿子,很小年纪就夭折。所以,苏轼现在成了他家的老大,后又添一弟,名苏辙。父亲给了他俩严格而良好的家庭教育。

他的父亲就是苏洵,也是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对两个孩子的教育非常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做学问方面,更重要的是育人。他专门写了一篇文《名二子说》,从苏轼和苏辙的名字的由来,告诫他们应该如何做人。

苏洵在这篇文章里说:“一辆车子的轮子有用;轮子上有车幅,有用;车上有车盖,有用;这都是最有用处的几个部件。有个小部件好像没太大的用处,叫什么呢,叫轼,就是车子前方有一个横木,你要坐在车子里,有时候车子颠簸的比较厉害,抓一把那横木,但大多数情况下那个横木没什么用处,可是你要说少了这个横木,车子的结构就不完整了。”

苏洵希望苏轼象这个“轼”一样不要那么显山露水,不要那么锋芒毕露;为人应该老老实实、安守本分,即使有才华,请憋到肚子里,在一点一点地渗透出来。

苏辙呢,更有意思了,辙是车轮子的印儿,举行汽车拉力赛跑了个第一名跟这辙也没关系,车跑的太快翻到沟里了,也跟辙没关系。苏洵希望苏辙象车印一样能够妥善的处理祸与福的关系。

苏轼有个好父亲,更有个好母亲。

“母亲,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意吗?”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人家,她性格中有果敢的一面,也有仁慈的一面,更有值得我们现代家长学习的一面。

在《宋史》里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苏轼的母亲正在教孩子《后汉书·范滂传》,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③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范滂是汉代的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了很多权贵,他办案子不讲人情,结果被人家诬告了,判了死刑,将要走上刑场。临上刑场的时候跟他的妈妈告别,他说:“母亲大人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过悲伤。”范滂的母亲说:“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呢?你为了理想舍弃自己的性命,我这当妈的支持你。”

十多岁的苏轼仰着小脸,用明亮又充满智慧的双眼望着母亲,甚至带着还有些稚嫩的声音对妈妈说:“母亲,我希望长大以后也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

有没有想过,你如果给自己的孩子讲完这个故事,孩子是什么反应,也会问出类似的问题吗?

那么如果你的孩子问了这个问题,你会怎么回答呢?

No.1,好儿子有志气,妈妈支持你;

No.2,儿子你很棒啊,不过命更重要啊,好好活着吧,妈,也没指望你有什么大富大贵的;

No.3,别瞎说,什么死啊活啊的,老娘还指着你养老送忠呢,在家给我待着。

很难说哪种是对的,哪种是错的?以上联想出的3个答案,很像一个原生家庭的状态。但是,更多的原生家庭状态是一种观望,半蹲着的状态,也很累,既不躺着休息,也不站着待命,而是随着大部分人的行动,随时跟随,缺少思考。

但是程夫人却很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作范滂的母亲呢?”

是啊,我的孩子那么棒,那么妈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教书育人,这就是育人的重要性,人格的教育,道德的教育,思想上潜移默化的教育,等等。这些我们在程夫人的言传身教上都看到,感受到了。

孩子最好的教育之一,就是家长给孩子的榜样,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

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道德的情操是不是更为重要呢?更需要我们每个家长都好好的,认真地去思考一下呢?

不一定每一个孩子都能像苏轼一样,像范滂,岳飞那样,但是,家长和孩子都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提升自己向上,向善的能量。

“教书育人”不只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在现在社会冲击下,无论什么都用数据说话,分数成了所有人的救命稻草,成了发家致富的法宝,成了一种炫耀的资本。

各种培训班,提高班地不断崛起,昂贵的费用,把大家推向了成绩至上,却忽略了孩子道德情操的重要养成。育人是个光荣又艰难的长期工作,所以更加倍显养育孩子的不容易。

老师和家长都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社会的未来,社会的希望,社会风气的延展,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一道光,照亮自己,温暖他人。

让我想起了林清玄很小的时候和他妈妈的一段对话:

我的妈妈不时会倒水进来给我,然后问我:“我看你整体都在写,你是在写心酸的故事,还是在写趣味的故事?”我说心酸的写一点,趣味的也写一点。我的妈妈就说:“心酸的少写一点,趣味的多写一点,人家来读你的文章,是希望在你的文章里面得到启发,得到安慰,得到智慧,而不是读了你的文章以后立刻跑到窗口跳下去,那这个文章就没意义。”我就问她那如果碰到心酸的事情怎么办,我妈妈说:“碰到心酸的事情,棉被盖起来哭一哭就好了。”

林清玄说这对话影响了他后来的写作,他写的都是非常优美的文章,所以我的文章没有负担,而且不会让你变坏。

很有意思的一个小故事,却可以看出一位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的大。

育人是一直在讲的课题,一直进行的课题,一直都在完善的人生课题......

但是,苏轼却是个很幸运的孩子,得到父母关爱,道德教育,文化学习,各方面都给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苏轼六岁开始进私塾学习,和每个孩子一样,枯燥的背诵,但是,他却有种方法,就是用常见的暗喻,典故来借用理解的读书方法,也经常把文章抄下来,加深记忆,同时又练得一手好字!他还喜欢朗读,每天晚上都会给大家朗读一些文章,在学习的同时也热爱大自然,观察一切事物。

未完待续......

paper_文(书写)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东坡传》 | 《一》母亲,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