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访八咏楼

老花眼

公元1135年,也就是南宋绍兴5年初夏的一个午后,52岁的李清照又一次登临八咏楼,依然是凭槛远眺,愁眉紧锁。历经丧夫失国之痛,再经流离颠沛之苦,钟爱的金石书画、文史书籍几乎丧失殆尽,心中的悲痛积压到崩溃的边缘。站在这座南朝时期修建的八咏楼上,面对蜿蜒双溪,滚滚婺江,她怎能不感慨世事沧桑,变幻莫测,但又无可奈何。仰天长叹之际,只见一片乌云遮天蔽日,四散开来,来势汹汹,直压婺江。一时之间,让一直牵挂着北方战事的诗人,分不清自然与现实的虚虚实实,思绪翻腾,不能自已。“罢、罢、罢!想当年南北朝之际,不也是战事频繁,你方唱罢我登场。现在北方战场处于拉锯胶着状态,我一个妇道人家,急有何用,愁有何益?”此情此景,愁不胜愁,她只能自欺欺人地宽慰自己:“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图片发自App


金华的这段生活,大约是诗人南渡后相对稳定的日子。李清照出生于济南,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官居礼部员外郎。十八岁时嫁于赵明诚,赵父挺之,官至右丞相。夫妇二人可谓志趣相投,共同研究金石书画,如果不是靖康之变,他们可能相守终生。靖康之变次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南京),自此始,李清照的好日子一去不复。先是为保大量的金石书画,一路南下,后又委身张汝舟,度过一段史书上谁也不愿细提的痛苦生活,之后,又断然离异。

自南渡后,截然不同的生活,让她的词风也为之一变,前后判若两人。她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是南下避难途中所作,以项羽赅下战败,宁愿自刎而不肯回江东的事,讽刺一味求安的南宋皇朝。同样写于金华的《打马赋》,就是她借题发挥,希望南宋将领以历史名将为楷模,挥师疆场,收复河山。结尾处,已是情不自禁,大声疾呼,直抒胸臆:“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图片发自App


资料上没有显示李清照这首《题八咏楼》作于何时,但我却固执地认为这是初夏的一个午后,并且诗人登临此楼也未必是仅此一次,虽然这一想法不一定正确,不过也自有我的一番说辞。据李清照年谱,她于公元1134年(绍兴4年)冬十月避难金华,寓居陈氏宅院。当时的金华城区不大,集中在江北一带,据说陈氏宅院离八咏楼不远。文人墨客,每到一地,寻幽吊古,那是常事。八咏楼是南齐沈约所修,楼名也因他的《八咏诗》而由“玄畅楼”改为“八咏楼”的。沈约在音律上创“四声八病”说,为后来的近体诗奠定了音律上的基础。李清照精通音律,曾在《词论》一文中直批北宋词坛大家欧阳修、苏东坡等人的词“往往不协音律”。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她不可能不去一吊在她心目中占有一定地位的古人。更何况,八咏楼地处江边,是南北商旅往来云集之地,是各类消息集散传播之处,因此,更值得她于午后漫步至此,向往来客旅打听南北战事。此时的李清照登八咏楼,我想无需考虑什么节假日、黄金周,买门票,以及晚上关门之类的尴尬事,她大可想去就去,想走就走。

同样写于金华的《武陵春》一词,或许就是暮春时节的某一天,她心忧时局,坐立不安,再次来到八咏楼下与人闲聊时,当地人建议她不妨到溪边走走,那边的景色极好,可以宽心,可以解忧。此时的她哪里有这般心情。“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她是在这年五月以后离开金华返还临安的。暮春过后就是初夏,这时节,江南已进入雷阵雨天气,通常在午后到夜间,出现雷阵雨的时间是一天比一天晚。因此,“气压江城”,我更愿意理解为乌云压境,这与时局相吻合,也与诗人的心境相切。至于有人说此诗只放不收,不算一首好诗。我想如果不考虑韵律,将此诗前后对调:“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这样一来,就有放有收,很好理解了,也不违背读诗的原则。

这是我在立秋前最炎热的一个晚上,站在八咏楼下突发的奇想。到金华学习两天,我唯一的计划就是一访八咏楼,由于白天学习,只能晚上出去,好在朋友专车接送,从江南到江北也挺方便的。八咏楼上大门紧闭,不能登楼远眺,只能在楼下仰视。两层楼阁筑于石砌而成的台基上,靠近台基仰望,重檐翘角,隐约之间,似与天相接,遥不可及。转身面对婺江,热气蒸腾,似雾非雾,朦朦胧胧,江南的高层建筑已隐藏在雾气之中。此景与诗境相近。我想,如果是白天登楼,江南林立的高楼,势必阻碍了想象。沈约造此楼,应是金华的一个制高点。李清照登楼赋诗时,此楼还应是金华的一个制高点,所以诗人能直接天宇,俯瞰婺江。而如今,它是四面受挤压的小楼。站在这样的小楼上,即便李清照再生,也生发不出气势豪迈的诗情,只能低头寻点思古幽情。

对沈约,我知之甚少,虽然站在他建造的楼前,却不会对他产生更多的联想。而李清照却是我喜欢的诗人,她留存的诗文不多,通读一遍也费时不多,尤其是《金石录后序》,相当于她的自传,从中可以看到她因国破,而夫死,而物失,而独自飘零的人生轨迹。这样一位名门之后,达官贵妇,才高气傲,专注学问,却因民族战争而被迫背井离乡,追随朝廷南下避难,节衣缩食搜集的金石书画一件件散失殆尽,“花自飘零水自流”,怎能不令她痛不欲生?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国家稳定,这是生灵之大幸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夜访八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