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

前两天,在网上无意间看到几张图片。这几张图片,是小时候经常所看连环画《隋唐演义》上面的。图片上的绘画,线条流畅优美,人物形象逼真,看上去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

看着这几张连环画的图片,我的记忆一下子回到了过去。

我的童年和少年,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度过的。那个时候,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极其匮乏,全然没有现在社会这般丰富多彩。在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当中,私下里流行阅读连环画这样的通俗读物。连环画是学名,我们这些小学生,形象地称作为画书,或者小人书。连环画里的内容,大都是一些历史演义之类的故事。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图画下面的文字,简洁通俗,深受小孩子的喜欢。而且,连环画携带起来很方便,拿上几本,往口袋里一塞,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一点都不受限制。

上初中那会,班里学生流行看连环画,尤其是男生。只要那个同学有连环画,立马就被全班同学看个遍。有些同学性急,上课都要偷看。好些时候,被老师发现,不仅没收了书本,还要美美地收拾上一顿。不过,被没收的连环画,要不了几天,老师定会奉还。我们猜想,估计老师也像我们一样喜欢看连环画,要不然,在给同学还书的时候,怎么会问班里那个同学谁还带有连环画书呢?

相比于其他同学,我更喜欢看历史演义之类的连环画。《隋唐演义》《岳飞传》《三国演义》《薛刚反唐》这些经典的连环画丛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这些历史演义小人书里,我喜欢上了历史。由于喜欢看,我贫瘠的精神世界,由此变得丰富起来。记得,当时我有一个精美的小本子,专门记载一些连环画上的英雄人物。比如《隋唐演义》当中的十三杰,《水浒传》当中的一百零八条英雄好汉,《三国演义》里的五虎上将,这些所谓的新鲜“知识”,成了我向其他同学卖弄炫耀的资本。这种深入灵魂的记忆,直到现在,我还能把从连环画当中所看到的知识,记得清清楚楚。

看连环画的过程中,有许多乐趣。我不仅看书中的人物故事,而且对其中的图画感兴趣。于是乎,一有时间,我就把连环画中自己所喜欢的人物或场景,用薄薄的白纸蒙在上面,然后拿起铅笔描摹。画到高兴处,能痴痴地待上一整天。受连环画的影响,我喜欢了听评书连播这样的节目,就这样,我的世界里又多了单田芳、刘兰芳、袁阔成、田连元等评书艺术家。一到假期,每天的中午十二点,我就拿着父亲那台破旧的收音机,准时收听《三侠五义》《水浒传》《白眉大侠》《说岳全传》等耳熟能详的经典长篇评书连播节目。

在看连环画的过程当中,我结识了好几个少年挚友,其中郑同学对我的影响最大。郑同学家里有许多连环画藏书,基于这样的原因,我和他成了好朋友。郑同学为人真诚,具有侠义之气。他最喜欢看的是《隋唐演义》连环画,熟到能倒背如流。一有时间,他就给我讲其中的故事情节,有时还会把从评书连播当中听到的精彩片段,自己声情并茂地演绎出来。上初中那会,我家离学校远,是一个住校生。而郑同学家就在学校附近,一到冬天,天寒地冻,宿舍里冷得像冰窖,郑同学就会把叫到他的家里。郑同学的爸妈很热情,不仅给我做好吃的,还把热炕烧得暖暖的。郑同学把自己珍藏的连环画拿出来,一股脑地摆放在炕上。就这样,两个爱看连环画的少年,坐在热炕上,在连环画的世界里徜徉!

除了借看同学的连环画外,我也会自己买一些。先开始,父母亲不大支持,后来他们见我特别痴迷,也就会给我一些零花钱。于是乎,一点点地,我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连环画存书。这些书我用心地收藏着,直到十年前搬家的时候,从老家的屋里拿出时,已被可恶的老鼠糟蹋了。

随着时代发展,连环画已成为了一代人的历史回忆。当现在的孩子们闲暇时忙着玩游戏、刷抖音时,我不免会生发出许多感慨。我时不时地这样假设:现在的孩子,如果把沉迷于网络世界的时间,用来去阅读那些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连环画书,他们会不会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快乐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连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