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新尝试:每天听本书吧

2018年12月,我突然冒出一个新想法:我想做一个创意官,尝试主题月玩法。也就是每月有一个新尝试,可以是一个新点子、新目标,或者其他任何好玩的事情。

这样想想,这个月你是画家、下个月说不定是个vloger,还有摄影师、小说家等无数新奇的身份等着你,实在太有意思了。

(一)12月我尝试了什么

我给自己设立的第一个尝试是:每天听本书,用的是樊登读书APP。先来汇报下成果:12月一共听了9本书,其中经管类有6本,人文类3本。

1.《经营者养成笔记》
2.《增长黑客》
3.《赋能》
4.《反脆弱》
5.《上瘾》
6.《人工智能时代》
7.《苏东坡传》
8.《寻人不遇》
9.《万古江河》

这些是完整听完且做了笔记的书籍,基本每本书听了3-5遍,还有一些书籍属于零零碎碎的听、没有输出,就不放上来了。

至于为什么选择听书,是因为我曾不止一次听过这样的说法:

听了30-40本书之后,发现思维方式得到了不止一个层面的提升;

一堂课反复听6-7遍,有些知识便豁然开朗;

……

我太想体会这种醍醐灌顶的感受了,所以开始试着听书。

(二)听书是一种什么感受

我之前一直很抗拒“听书”这种形式,总感觉若不是亲自捧着书读,总是差了些什么。直到这次尝试,才发现听书的乐趣所在。

1、情绪被无限放大

听书的奇妙之处在于,你会忘却现在所处的情境,而沉浸于说书人为你营造的空间中。

特别是在人挤人的地铁上,周围莫不是低头刷手机的陌生人,若是碰上阴雨天,地铁里则充斥着潮湿味儿。这样的环境中,你一个人沉浸于说书人为你展开的或磅礴、或奇幻的世界,听到或调侃或严肃的语句,情绪被无限放大,自己一个人乐呵的不行,也感动的不行。此中乐趣真是非亲自尝试不可言说。

对于一些特别有韵味的文章,尤其是诗词曲赋,朗读者抑扬顿挫的声音从耳机中传来,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有次下班坐地铁,耳机里听樊登老师讲苏东坡的轶事。他醉醒归家,发现家童们早已入睡、鼾声如雷,无人为他开门。他也不生气,索性倚着手杖,听远处涛涛江声,后作下著名的《临江仙·夜归临皋》。我在空空荡荡的地铁上,也隐隐产生共鸣之感。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2、丰富认知程度、拓宽认知边界

我痴迷于听书的一点是:说书者会提炼书中的精华和脉络,结合他本人的学识予以补充或阐释,而非单纯的朗读这本书。

而同样阅读一本书,学者大家的读后感和我这样的普通小白肯定不同。他们能用生动简单的语言解释晦涩难懂的概念,而我从其阐述中,可以领略到缜密深邃的思维并吸取精华,丰富自己的认知程度。

刚听书时我也曾产生过一个疑问:我只对自己熟悉的知识产生共鸣,而常忽略陌生知识的重要性。如何能够改变这种情况呢?

后来我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只要拓宽熟悉的知识的边界,将更多不熟悉的知识划入到熟悉的领域内,就能慢慢突破认知边界。

另外在听书时,第一遍常常只听懂书籍的大概内容,并不能完全吸收知识,而随着反复听,你会发现脉络越来越清晰,其理解也越来越流畅。

3、听书无法代替读书

听书的便捷性之一是能够快速确定这本书是否适合深度阅读,它可以作为泛听、泛读的方式,但若想反复阅读、深入思考,则要交给纸质书籍了。触摸书页、翻篇持书(触觉记忆)的体验是听书所不能提供的,所以在听到一本好书后,我会选择购买纸质书籍阅读、摘抄,以此加深记忆。上述听完的9本书中,我购买了《增长黑客》《反脆弱》《赋能》,这3本书也强烈推荐大家阅读。

(三)为什么才听了9本书

说好的每天一本呢?怎么才读了9本?

事实上,第一周的时间我确实做到了每天一本书,也能在听书的时候做好思维导图,但是后来发现只做思维导图还不够,单纯梳理书籍的脉络并不能让我完全吸收书籍的精华。

后来我尝试听完书籍写读后感,但发现有些书的知识是一定要慢下来阅读才能学习到的,所以我也放慢了节奏,尽量把一本书的知识吸收完后再开启新的书籍。

每天听一本书,接触新知识确实能给人以满足感和成就感,但同时也容易陷于这种感受之中,只关注听书的数量。

能够控制自己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这种学习是浅层次的学习),而稳扎稳打的吸收旧知识,我认为这也是挑战之一。毕竟听书、读书都不是目的,获取知识才是目的

End

以上就是12月尝试的心得了,如果你最近读到了好书,也可以和我分享~
1月份的新尝试是“和微信里的陌生人重新认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关注“lulu的奇妙之旅”,一起开启更多尝试~

你可能感兴趣的:(Dec新尝试:每天听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