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乡党第十》06:穿衣打扮有讲究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前面几段讲得都是人的容止,关于容止实际上是个大学问。民间有种说法,三十岁以前的容貌看爹妈,三十岁以后的容貌看自己。日本演员树木希林讲,涵养是一个女人最好的化妆品。一个人的容止,除了跟遗传有关外,还同他的修养、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因为如此,即便是弟子们对老师言听计从,也很难真正做到孔子所倡导的样子。
还好,接下来讲到了穿着,这倒是个人人都可以取法、实践的领域。
《论语》所载,是相当讲究的。以《论语·乡党第十》为例,前面讲一个人的容止时,除了开篇“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外,一改动辄“子曰”之风,孔子似乎一下子被隐藏起来。然而,跨越两千多年的历史时空,读者还是能隐隐然感觉到所记容止,俨然就是孔子的容止,所倡穿着服饰,实际上就是孔子的穿着服饰。
《论语·乡党第十》中,孔子为什么要“隐藏”起来呢?
孔子思想深处,有个根本性的观点,那便是各安天命,要讲秩序。他特别提到“毋期、毋必”,在秩序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可以有每个人自己的样子。孔子将自己隐藏起来,就是希望弟子们从自己的教学中体会到秩序,同时保有个人的独特性。
一直讲到衣着服饰,考虑到衣着服饰带有一定的机械性,孔子才从暗处走到明处,讲明自己的主张。即便如此,仍然采用的是“君子”的口吻立言。完全没有权威的以势服人。
一、着装的颜色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君子不用青中透红或黑中透红做领、袖的镶边,红色和紫色不用来做平常家居的便服。
看完这样的阐释,我们内心首先升腾起的便是为什么?
这当然是因果逻辑在作怪,凡事我们都想找到原因。实际上,所谓的道理不过是解决从前具体问题的经验。伴随从前问题的解决甚至从前问题的消失,这些道理开始以没道理的身份存在于我们的世界之中,却也不是能够马上就轻易更迭的。
比如,红色和紫色实际上是春秋时期朝服的颜色,在平常家居时,你穿的像上朝当然不合适了。到今天,已经没有什么人记得两千多年前的朝服是什么颜色了,但因为家居不着红色和紫色已经变成一种传统,渗透在民族的血脉之中了。我们今天仍然会觉得身着大红大紫的人有些俗不可耐。
二、着装的体面
“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
天热的时候,在居室内可以着葛布小衣,一旦要登堂入室,要出门办事,还是要穿西装、打领带的。
说到这里,我们经常以西方人的自由浪漫为“师”,认为人家想怎样穿,就怎样穿,绝不端着。实际上,真正去观察那些“洋人”,但凡有点素质的,都会在公众场合打扮的人模狗样,绝对不会像好莱坞电影中宣扬的那样随便。
当着装的冷暖和体面相冲突时,孔子重新回到服装本身对于人类文明的推动上去,采取尊重体面的原则。
三、着装的搭配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
这里主要说的是搭配问题。中国有个成语叫“锦衣夜行”,意思是说衣服的质地再好,品质再高,如果放在不恰当的场合,同样显现不出价值来。
古人穿兽皮,不像今天是一种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兽皮之于古人,实际上就是御寒的一种方式。所以,古人会在兽皮之外,再着一层布衣。从实用角度讲,远比直接穿在外面显摆要经济的多。
黑衣配羔羊皮,白衣配鹿皮,黄衣配狐皮。居家穿长款,出门短打扮,右边的袖子要收拾得利索一点,以免右手做事时误事。
四、基本的保暖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
说到睡觉的问题,孔子是有一套“双标”的。他老人家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到了这里,他又倡导人人都应该有套睡衣,能够长过上身的一半,盖上自己的膝盖。
前者是精神超脱物质,后者是对物质的基本期许。
至于“狐貉之厚以居”则是四十岁以后的人才会体会到的,身体零件逐渐老化后,必要的保养能保持其降低损耗,从而能够更好的运转。对古人而言,最好不过是有个皮的坐褥了。北方苦寒,防个腰腿疼的功能还是有的。
五、着装的场合
“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除了居丧期间外,其他时间衣带上可以佩戴各种玉佩。古人以玉比德,同时,不同身份、年龄的人,会有不同的配饰。古君子的配饰和今天的党徽差不多,起一种亮身份的作用。相当于品德公示,配上相应的配饰,便要有相应的言行举止,有相应的德行。
除了朝祭使用整幅的帷裳外,其余所传的以上,都是斜幅缝制的。资源匮乏,但朝、祭之服还是很讲究的,不仅材料、颜色、质地讲究,连工艺都是如此。
吊丧不穿黑羊裘,不戴玄色帽子。固定的国庆日必然穿着正规朝服去参加“升旗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