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渐进理论告诉你,你可以做得更好

“我就是做不好这件事。无论怎么努力,我就是做不来。”

“别让我做这个,我向来做不好。”

一旦遇到我们不熟悉的事情,总是会有这样的小声音冒出来。刚刚打开电脑,刚刚把手指放在键盘上,刚刚鼓起勇气却又被乱麻一样的成果所阻碍,手指变得无力,分分钟想摆脱这种不熟悉感的折磨,退回到自己的舒适区中。

别怕,你不是一个人。

作者乔希在书中跟我们说到,由于很多人在小的时候经常被父母说:“这孩子就只能做点这个,其他的都不行”,或者是“他的学习是真的不怎么样。”长期以往,这样子的小声音变成每个人潜意识的一部分。只做自己很有确认感的事情,对于不熟悉的事物,总是有抗拒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大部分人都愿意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不愿离开。

而也另外一些小孩是不一样的。他们并不会妄自菲薄,而是更能在学习某项技能中找到循序渐进的乐趣,不断地取得进步。他们的父母更经常对他们说的话是:“这次做得不错,看看如何能帮你下次做得更好。”或者“这次没有做好,想想什么原因,下次就可以改进了。”这样的小孩往往不会那么在意一时的成败,而是更愿意投入到为下一次成功的努力中。

发现了吗,这两种情况,同样是学习进程中,一个得到的反馈是“他就是这样”,另一个是“下次做得更好”。话很简单,但是对于学习者的思维造成了本质上的不同:一种反馈只关注当下的结果,并以当下结果定性未来;而另一种反馈立足未来,当下的结果不过是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反馈好就继续保持,反馈不好就积极改进。

乔希在书中引用了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卡罗德维克博士(Carol Dweck)在智力上“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的区分。属于“整体理论”类型的人,会将成败归咎于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天赋,遇到挫折时,容易陷入急躁与无助。属于“渐进理论”类型的人更倾向于这样的表达:下次我将调整一下才是,他们相信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整体理论类型的人对于失败避之不及,而对于渐进思维的人来说,失败是日常,这其中的区别就是看待失败的视角。乔希不止一次提到,在他多年象棋、武术的竞赛生涯中,挫折教会他如何取得成功,甚至痛苦的失败比获胜更有价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在失败中,我们才会反思、调整,然后成长。难就难在,在面对痛苦的失败时,我们能走出负面情绪的旋涡,以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视角去看待失败。——这也恰恰是学习的艺术所在。

很多人追求成功、追求卓越,但能够站上金字塔永远只是那些更能够面对失败的人。乔希点出了追求卓越的关键:要坚持充满活力的、长期的学习过程,不再满足于原地踏步,平平庸庸。成功的唯一方法,是承认现实,超越现实,鼓起勇气并善用之。

渐进理论是否意味着就不在乎结果了呢?当然不是。这种感觉就像你明明花了时间用心准备,却在结果不好时安慰自己说:重在参与,佛系而且微信。我们要承认,用心的付出是为了寻求成果,我们可以思考的是这一次的坏成果可以怎样进行改进。

当你又一次下意识地否定自己时,不妨试试渐进理论类型的思维方式:

首先,对现实保持谦逊,这次失败可以让我学到什么?

其次,保持开放性思维,将思维导向全神贯注地搜寻中:我下一次可以怎样做得更好呢?

最后,保持探索的心情。学习任何一项技能都是充满活力的冒险过程,你有装备和经验阔步向前,也也要允许自己在不熟悉的领域偶尔跌倒。

把渐进理论揣着,就像手里一颗小小的星星,当你在学习进程中感觉急躁与无助时,抓住这颗小星星,给自己一个鼓励:是个过程,下次会做得更好,不是吗?

上一次我们说了学习领域的选择(知识焦虑时代,你真的走对房间了吗?),这一次说的是循序渐进的思维,未来几天,还将放送乔希在书中分享的其他学习方法:

l 你究竟是在使蛮劲还是真的在刻意练习?

l 思维体操的旋转跳跃让你绕过情绪的深坑

l 如何打破状态,轻松学习?

l 学到通幽处,让时间慢下来是种怎样的体验?

让我们一同踏上学习之道,享受充满活力的学习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怕,渐进理论告诉你,你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