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通:不断跳槽,只为成功

古代中国最推崇的莫过忠孝二字。对父母讲求的是孝,对君主讲求的是忠。因此古人并不赞同跳槽的行为,从一而终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跳槽通常都会被看错是不光彩的事情,甚至是人生污点。

在这种环境下,除非被逼无奈,主动跳槽的人一般都会被视为小人,如果主动跳槽多次,更会被当作是无耻的小人。

然而有一个连续跳槽六次的人,却在司马迁的《史记》中留下了良好的评价,此人便是西汉初年的叔孙通。

秦朝博士

叔孙通的祖上是战国时期鲁国的权臣叔孙氏,秦始皇时期被招入秦庭成为博士候补。秦朝的博士并非学位,而是一种官职,不过就任这一职务也需要相当的学问。叔孙通之所以会被征召,正是因为其在儒学方面颇有造诣。

不过叔孙通进入中央的时候已经是秦始皇的晚年,几年后始皇帝驾崩。秦二世胡亥即位,紧接着就发生了轰轰烈烈的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的军队势如破竹,一个月之内连克六县。听到奏报的秦二世召集博士们询问建议,叔孙通作为候补也位列其中。在场的三十多名博士态度明确,这是一场叛乱,叛乱是不可饶恕的,必须发兵予以剿灭。

但叔孙通没有表态,他在观察皇帝的反应。博士们显然没有切准领导的脉搏,他们的发言让二世的脸上露出不悦之色。察言观色的叔孙通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于是站出来发表了一番全新论点:“如今天下一统,四方臣服,形势一片大好,那里会有反动分子出来闹事?那些不过是一些小贼,交由当地公安机关处理即可,何必大惊小怪呢?”

秦二世对这番言论十分满意,于是让大家对两种观点进行投票。博士中的一些人赞成了叔孙通的观点,一些仍坚持认为是叛乱。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此投票决定的不是这场议论的结果,而是对他们的处理结果。

二世下令,声称国内发生叛乱是发表不当言论,支持这一观点的人一律要接受调查。其余人无罪,另外给第一个发表盗贼说的叔孙通进行赏赐,并且职务转正。

摸对了领导脾气的叔孙通照理说应该继续努力让自己官运亨通,但他却在这个时候做了一个非常意外的举动:放弃官位,逃回了已经被起义军占领的家乡。

五易其主

叔孙通回到家乡薛县时,当地已经是楚国的势力范围。不久项梁率领军队经过,叔孙通果断投靠了项梁的起义军。

之前在秦国朝堂上时,其他儒生说得清楚,叛乱是不可饶恕的,参加叛乱者必死。叔孙通的做法冒了巨大的风险。

前期项梁的军队所向披靡,但他却因为轻敌冒进而败给了秦将章邯,最终战死。项梁死后,原本被他作为傀儡扶植起来的楚怀王熊心抓住机会获取了实权,成为楚国的真正掌权者。见到楚王势大,原本项梁麾下的叔孙通没有跟随其他部下一起追随项羽,而是积极投奔到了他的帐下。

但随后的巨鹿之战中,项羽杀宋义取得了军队统率权。在他的指挥下,楚军大败秦军,王离被俘,章邯投降。如此巨大的胜利让所有起义军领袖都畏惧不已,奉其为盟主,楚怀王再度被架空。

看到这一局面,叔孙通赶忙又离开了怀王,转而又回到了项羽的身边。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自封西楚霸王坐镇彭城。但这种局面没有持续太久,齐地和赵地接连发生反对项羽的叛乱,项羽率兵去齐地平叛之时,已经杀回关中的刘邦集结了五十六万联军进攻西楚,攻占了项羽的老窝彭城。

眼见汉军占据上风,身在彭城的叔孙通再度跳槽,投靠了刘邦。跟随刘邦后,因为刘邦讨厌儒生的长袍,叔孙通还特地裁剪了自己的衣服,将之改成了短身以迎合领导。

叔孙通是那种不会炒股的人,总是买入高价股,买到手之后又总是赔得一塌糊涂。刘邦的大军在彭城屁股还没坐热,就被项羽的三万精兵击溃,数十万人死亡,刘邦更是丢弃军队狼狈驾车逃亡。

胜利的天平又倾斜向了项羽。这次,叔孙通又要投降项羽了?

并没有。

要找的人

刘邦在彭城大败后勉强逃离,随后又在荥阳与项羽展开拉锯战,一度又被项羽打得丢盔弃甲,数次逃亡。正面与项羽交锋,汉军从未胜利过。

然而叔孙通此后却铁了心跟随刘邦。

以叔孙通这种不起眼的小角色,再度降楚也不会被项羽排斥,毕竟连司马卬那种封王主动叛楚再投降都会被接纳。但他这次死心塌地的跟随刘邦,很可能是在刘邦身上看到了希望。

叔孙通并非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

当初在朝廷上迎合秦二世之后,义愤填膺的儒生们便聚集到叔孙通的家中,对他阿谀奉承的行径纷纷予以谴责。但叔孙通却说:

“我当时的处境多危险,你们知道吗?”

没错,那个时候只要说错一句话,就会受到抓捕审问。叔孙通的做法并非求荣,而是保命,正所谓“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因此虽然获得了奖金和提干,叔孙通却没有欣然接受。不久,他就跑路回到家乡,开始了他的跳槽之旅。

他一直在找的,是一个可以让自己施展抱负的人。

不同于其他君主,刘邦是一个善于接受臣下意见的人。但凡手下提出建议刘邦都会听取,并且大多都会予以采纳。相比刚愎自用的项羽,刘邦这样的人是一定会成功的。

打江山不是儒家擅长的,可到了坐江山的时候,就是儒者大展拳脚的舞台了。而刘邦这样的领导,是一定会听取自己的意见的。

事实也正是如此。

屡战屡败的刘邦逐渐扭转了形势,最终他击败项羽赢得了天下,并在定陶登基称帝。

但当了皇帝的刘邦很不高兴,因为自己没有任何当皇帝的感觉。庆功宴上,他的部下们喝得东倒西歪,在大殿上肆意撒泼争抢功劳,甚至还有人把出宝剑去砍大殿上的柱子。

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礼仪制度的朝堂自然会乱作一团。眼见刘邦整日心烦意乱,叔孙通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大显身手

叔孙通找到刘邦,向他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这些日子刘邦也深有体会,因此同意让他来制定一系列礼仪,只是强调这套要东西刘邦本人也能学会才行,毕竟他也是一个大老粗。

获得许可的叔孙通马上开始招募人手,着手准备礼仪的制定。

当初投奔刘邦时,叔孙通并非孤身一人,他还带着三百个徒弟。然而这些徒弟却总在背后偷偷骂他,因为他从来不向刘邦推荐自己的这些徒弟。叔孙通在听说此事后对他们说:“你们埋怨我不向汉王(刘邦)举荐你们,可你们有武艺吗?现在汉王帐下缺的是带兵打仗之人,等到将来需要你们的时候,自然不会忘记你们的。”

如今,需要他们的时候来了。

叔孙通从鲁地招募了三十多名儒生,连同自己的弟子和刘邦身边的儒者一起在野外操练。在鲁地招募人才时,有两名儒生曾经当面拒绝叔孙通的请求,理由无非是对叔孙通五易其主的行为感到不耻,认为他会玷污自己的名声。

然而叔孙通却没有生气,他笑着对那两个人说道:“你们真是迂腐,不懂得与时俱进。”

叔孙通和其余的儒生们一起演练并修改了一个多月,终于制定出来一套完整的礼法。他叫来刘邦现场观摩演练,刘邦看后十分高兴地表示:我可以!

于是这套礼仪被确定,刘邦命令群臣进行学习。

待到长乐宫建城后,群臣再来拜见皇帝时,一场庄严肃穆的朝拜大典正式开始。

天刚亮,主持礼仪的谒者引领百官走进殿门,此时殿内已经安排好了负责警卫的战车和兵士,并树立了旗帜。谒者喊:“趋!”众人随即小步快走来到各自的位置,文官在东,武将在西,郎官们站立在御座的台阶下方两侧。

随着九名宾礼官的依次传告,皇帝的车驾徐徐使出,百官们手握旗帜依次呼喊清道,再有人引领着年俸六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向皇帝朝贺。朝贺结束,谒者宣布上酒,百官们全部恭恭敬敬地低头坐好,按照准备次序依次敬酒。最后谒者宣布“罢酒”,仪式结束,众人退场。

整个朝拜仪式庄严肃穆,百官鸦雀无声,个别仪态失误的人被御史当场揪出带走,现场秩序井然。

刘邦年轻时曾经见过秦始皇出巡时的仪仗,当时便感慨“大丈夫当如此也”。而今,他才终于体验到了当年秦皇的威仪,又一次感慨道:“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原来是这样一件尊贵的事情!”

叔孙通成功了。他当场被刘邦升任九卿之一的太常,并给予了五百金的巨款作为赏赐。

这是叔孙通第二次获得高官和重金作为奖赏,但他同样和上一次一样,没有沉醉在这春风得意之中。他立刻向皇帝报告了参与演练人员的功劳,使他们全部获得郎官的职位。回到家中后,他又将那笔巨款毫无保留地悉数分给了众人。

高官厚禄并不是他想要的,之所以不断跳槽,就是为了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这时从前骂过他的那些弟子和儒生们此时齐声赞颂道:“能知晓当世之要务,叔孙先生真的是圣人啊!”

叔孙通未必是圣人,他可能也不想当圣人,他的理想是能够依靠自己的才学实现人生价值。他很清楚,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平台,因此他才不断跳槽,为的就是寻找到一个机会。

也正是因为有着明确的理想和目标,他才能无惧他人的谴责,最终把握住机遇,走向成功。


【人间文品】品人间美文,赏人间美景,让我们一起携手经营着人生的春夏秋冬。

愿您带着轻盈的行李、丰盛的自己,用心感受着美好人间。

欢迎投稿【人间文品文章池】。

青悠殢雪携全体编委会人员向您问好并期待您的加入。

你可能感兴趣的:(叔孙通:不断跳槽,只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