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能与人

作者:阿煞


电影《AI》所表达的内容很多,中间我梳理了一下,分上下两篇来跟大家一起聊聊。

上篇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发展至今,经历了三次热潮。电影《AI》正是在人工智能第二次热潮的背景下摄制而成。现在我们对于人工智能所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也是每一次热潮下所争论不休的。对于问题的回答,导演有其独到的见解。或许这非常片面,也并非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但导演用他独特的视角通过电影去诠释了。

电影是光与影的艺术。《AI》里我看到了斯皮尔伯格颇具个人风格的编导,里面利用灯光、色调、特技、镜头等电影元素表达的效果能看到并稍有理解。整部电影看下来也能摸清大概的故事脉络,编排人物的表达和情节呼应的逻辑。下面就从我的观感出发跟大家聊聊。

电影解构

电影在序幕中把背景交待得很清楚,科技的发展伴随着环境的恶化,让人类走到了近乎末世的未来,而序幕中无疑也有对人类恶行的控诉。因为时代背景在未来,过去有历史可考,未来一切都未知,所以填补或者说自我完满了很多影片的逻辑漏洞。

序幕后进入叙事,开篇就把电影的核心问题抛出:人类制造出有“爱”的机器人,人类能否爱它们?对它们又有什么责任?这其实是一个无解的道德问题。尽管电影里的机器人非常逼真,但导演在电影中经常利用突兀不和谐的情节场景提醒我们它们只是机器人,它们再如何智能逼真,运行的核心只是烧录在芯片里的程序。

电影中大卫来到家里时,在开头和结尾都采用柔和而暖色调的灯光,还有随着情节推进和妈妈莫妮卡心理变化的配乐,以及镜头经常出现的镜子和玻璃,凡此种种配合大卫跟莫妮卡相处的场景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梦幻般的效果。这也是导演在提醒我们眼前并非真实,一切如梦如雾。

而当莫妮卡的亲生儿子马丁苏醒回家后以及中间被抛弃和寻梦的情节场景,灯光不再柔和,色调开始阴暗晦涩,音乐也变了,导演也借此告诉我们:这才是真实的世界。而且导演也不断用小孩子的游戏让我们认清人与机器人的区别,在如古罗马斗兽场的机器人屠宰场里上演的成人疯狂的游戏把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激发暴露。在我们对机器人遭遇心生同情的同时,也表明了人类对自身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恐惧。而这也很好的回答了电影开篇的那个问题。

当然,这都是导演的把戏,通过他编排的剧情和镜头下的场景引导我们的情绪,影响我们的心理活动从而引发我们的思考。

纵观历史,每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伴随诸多问题出现,谁又能真正定义人工智能的好坏?技术只是服务于人,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欲望而已。电影对此也表明了一种态度:发展中变革。站在北极的极点无论哪个方向都是往南,踏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前。而人类无论怎么走最终的结局都是走向消亡,世上没有一样事物是可以永恒存在的,时间就是最好的证明。


下篇

电影里不只有人工智能各种争论和回答,也引发我们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思考。而电影里有几个设定的人物我觉得需要拿出来聊聊。情人机器人乔、机器人小男孩大卫和超级玩具泰迪。

乔从生产制造就被程序设定为满足女性对于性爱的需求,他了解女人,撩妹技能满分。这都是他作为满足女性欲望被程序设定制造出来的,或者说是电影的人设。

然而他却像是一个“智者”,小心守护着大卫以及他的梦想,给他指引方向带他寻找答案。甚至有时候他比人类更懂人类,是他告诉大卫人类对机器人羡慕嫉妒恨的来源:人类灭亡了,机器人还在。

最后在他被抓走时对大卫说的那句:“I am.”我存在,“I was”我曾存在。在电影中预示了人类的灭亡,变成人类最后的呼声。同时也让他成功挣脱程序的樊笼,或者说他对此一直都有清醒的认识,是大卫让他释放了自我。

大卫

他被制造出来以及如何被激活的原因电影已经给出了解释,如果主角不是机器人小男孩而是小女孩、男人、女人或者一个老者,我想电影在叙事上会完全不一样。似乎我们都认为纯净和希望,以及电影里讲的这份赤子之心用小男孩演绎更为合适。

纵观影片,大卫有很多特写镜头,这非常考验演技,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演技真的征服了我。大卫刚被亨利带回家时那种程序式言行,一看便知这只是外表与人相像的机器人。这时候的大卫就像初生婴儿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慢慢模仿学习如何“做人”。

在大卫被莫妮卡激活“程序之爱”开始,就已经注定他将遭遇不平等对待的命运。因为他的程序早已帮他摒弃仇恨、嫉妒、谎言、背叛、抛弃、虚荣、贪婪等等这些人性的阴暗,他所拥有的是一颗非常纯净的“赤子之心”。不管你如何待我,我爱你如初,待你一片赤诚。我不禁想到人类真的配拥有这份如此纯净而又沉重的“爱”么?但可笑的是人类发展至今似乎都是以阴暗的人性为原动力。

电影里机器人对于人类情感和情绪的理解是诸如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生理上的变化。大卫与马丁的争风吃醋,是大卫第一次表现出人的情绪,解开了他固有程序之外的世界。直至后来的被抛弃,开启了他的童话梦想,踏上了寻梦之旅。剧情层层递进,而大卫也越来越像一个真人,甚至中间我们还需要导演不断用镜头提醒我们大卫是机器人的事实。

当大卫来到雄狮流泪的世界尽头找到哈比博士,看到他被制造的过程,清楚了自己并非“独一无二”这个事实,终于完成了自我觉醒。而这时候的他才真正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有灵魂的人。可悲的是电影里似乎所有人都只把他看作机器人,这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最后导演也用大卫自杀入海的电影桥段给了大卫一次重生,并且以温情的结局实现了他美丽而奢侈的梦。

电影最后的结局,让我不自觉的热泪盈眶。这完全是一种对于电影沉浸式的观感,在那一瞬间突然的对电影所表达的认同和理解。电影或许利用了这温情的结局煽动我们的情绪,满足我们对于美好的向往,但我们也愿意去相信。这种向往就是梦想,反之是现实。前面大量的残酷现实铺陈非常虐心,大卫不变的初心和坚守得来最终的美梦成真,是导演想告诉我们:残酷的现实,赤裸裸毫无掩饰的真实世界很丑恶。但因为有梦,人间值得!导演确实给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的童话,我想说这真的是电影艺术。

泰迪

在我看来,泰迪其实是电影里埋得最深最悲情的一个设定。作为马丁的超级玩具,经历了马丁从喜爱到厌倦再到被破坏遗弃的过程。

泰迪的第二次新生是因为大卫,一路上跟大卫为伴,从不离弃。教大卫写字:“马丁是妈妈的儿子,大卫也是,但泰迪不是”。妈妈给马丁讲的小木偶的故事不止大卫听到了,泰迪也听到了。马丁给大卫讲剪下妈妈的头发带在身上妈妈就会更爱你,泰迪听到了并且信以为真,而被大卫剪下的那缕头发被泰迪用针线缝在身体里保存。他才是童话里的蓝仙子,是他保存起来的希望才使得妈妈复活。而一直他都只是默默的,默默的跟随,默默的爱,默默躲在角落自我修缮。到最后复活的莫妮卡和大卫都睡下了,他爬上床还默默的看着。他也渴望被爱,而最终他还是被抛下了。

电影带给我的思考

电影通过人与机器人的对比,希望利用我们的眼睛追寻美好。尽管这个世界和我们本身都不够美好,但这双眼睛就是我们对美好的向往。电影安排的主角机器人小男孩大卫所代表的是纯净、希望还有梦想。反观我们自身还给自己留下了什么?似乎我们已经失去了相信和梦想的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所向往的美好吗?

电影有很多关于自我、存在和真实的问题表达和哲学思辨,但这些问题几乎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电影最后留给我们一个问题:如果人类发展不能自制,到最后人性的光辉真的只能在有机器之爱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身上得以保留和体现了吗?就好像电影中乔最后被抓走时对大卫说:“I am”我存在,“I was”我曾存在。这或许也是人类最后的呼声吧!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类与生俱来的人性,这就是人类独一无二之处。这也是人类自我催眠所定义的独特,把人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独一无二。而人性有阴有阳,有光有暗。我们看得到它,所以要理解它,也要试着接受它。不要求自己做只有阳光的圣人,但至少做一个阳光灿烂的人。点燃自己照亮别人,这才是人性最光辉之处。但正因为人工智能从生产设定开始就消除了阴暗面,所以它们才不能算作真实的人。电影或许也借着人工智能反讽人类,人类做了人性阴暗面的代表,而机器人则体现了人性中阳光的一面。

法国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一个不无晦涩的表述,相当准确地说明了叙事之于电影的重要意义:并非由于电影是一种语言,它才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而是由于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它才使自己成为一种语言。每个人对于电影都有他独特的视角和理解,这是我与这部电影的初次相交与观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AI》:人工智能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