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会感同身受吗

我们真的会感同身受吗

文/徐立华


中午我和孩子在家,到准备午饭的时候了,我问孩子吃什么菜,他说,“蒜薹买了两天了,不吃就不新鲜了,就吃蒜薹吧。”所以我们两个同时动手开始准备午饭,他做了米饭,我负责炒菜。

洗好菜,把蒜薹的根部和末端剪去,切了一点瘦肉,炒了一盘肉炒蒜薹。米饭好了,儿子盛好饭,我们开始就餐,儿子吃了一根蒜薹,说,“蒜薹有点老了。”

我夹起一根尝了一下,回答,“还行,挺嫩的。”

儿子没有反驳我,继续吃饭。我心里想,“这孩子吃东西太挑剔了,这蒜薹还算老?”

再次夹起蒜薹,到了嘴里一嚼,“哇,好硬!”蒜薹已经木质化,根本嚼不动,只好吐出来扔掉。

这时候,我看了看儿子,笑了,“果然有的挺老的,看来这蒜薹不是一茬割的。”

儿子回答,“我说老,你还不信。自己吃到了才知道吧。”

我继续笑了一下,点头表示他说的对。

从这个生活中的小插曲中,我意识到我们生活中存在的一种常见现象,有时候两个人的意见产生分歧,无法达成一致,就像我和孩子吃蒜薹的情况一样。你说你的理,他说他的对,常常争执不下。现在静下来想想,各自的经历不一样,感觉不一样,都从自身的体验出发下结论,怎么能达成共识?可能有时候还会面红耳赤,很生气。就像我刚刚先吃到的蒜薹还是很嫩的,所以我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觉得这蒜薹不错,可是孩子也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觉到的,这蒜薹很老。如果我没有吃到老化的蒜薹,我不会相信和赞同他的看法,我会觉得他是出于个人的偏好才得出那样的结论。直到我自己在同一盘菜中吃到了嚼不动的蒜薹,我才知道他说的也是对的,我的看法是片面的,而且在没有体验到他的感觉之前,我还对他有了评判之心,觉得他挑剔。

这件事让我感受到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也犯过很多类似的错误,所以在和他人相处和沟通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一些分歧,这种分歧就是因为所处的角度不同,个人的经历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会不同,如果不能换角度思考,不能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想问题,那么自然会出现分歧或矛盾。


记得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孩子,在我教他期间,他和妈妈的关系一直很紧张,我当时觉得自己是处于好心,总是想帮忙调解他们母子之间的关系,常常站在家长不容易的角度去劝说孩子要和妈妈好好相处,不要惹妈妈生气,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说教,但是怎么做思想工作,也没有解决他们母子之间的问题。孩子虽然没有直接否定我的道理,但是他说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老师,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感同身受,除非你就是那个人自己。否则你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他的感受怎么样。”我当时就感觉到,我的说教只是一种说教而已,孩子只是清楚我的出发点才会忍受我的,我看着他,不再说话,以后也不再对他进行理论上的说教了,因为听到他的那句话之后,我知道我不懂他,不了解他的内心,不清楚他的烦恼和痛苦的真正根源在哪里,所以我没有权利对他讲道理。

每次想起那个在青春期里挣扎的孩子,我都在想,“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了呢?他的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呢?”

今天通过和自己的孩子吃饭这么一个小小的经历,我又想起了那个让我又心疼又不知道如何去走进的孩子,也进一步认识到:事情不一定是自己看到、想到或者感觉到的那样,不要轻易下结论,不要随便去评判,因为你不一定了解事实的全部,你也不一定知道对方的感受是什么,让对方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真正去聆听他人的内心,或许我们能了解对方更多,也能和对方沟通得更好一些。

你的生活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呢?我们真的会感同身受吗?我们不妨一起思考一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真的会感同身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