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3|我的戏剧情缘

1981年高中毕业,名落孙山无缘进入高等学府的我(当时录取率不足百分之五),经本家的一位从教多年的老师介绍来到一所中心小学当语文代课老师。由于学校的住宿条件紧张被安排在乡所在地的文化站宿舍住宿。

记得一个春天的傍晚从文化站的隔壁传来一阵黄梅戏《女驸马》唱段:“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哇,好新鲜哪!”。从小就喜欢黄梅戏的我,被这韵味十足的黄梅戏唱调所吸引,寻着歌声来到乡政府大院。


1.png

哦,原来是乡党委书记周华明先生。也许是太投入,也许是进入剧情,我走到他身旁好长一段时间,竟毫无察觉,待他唱完《女驸马》唱段,我即鼓掌:“周书记如此好雅兴,功力不凡,唱得太好了!看不出你这军人出身还是超级戏迷呢,是京剧票友,还是黄梅戏票友?”周书记说:“小秀才(当地称老师为秀才)——小胡,让你见笑了,哪里什么功力不凡,戏剧票友,只不过是喜欢、爱好罢了。难道你也喜爱戏剧艺术不成?”我说;“也算小戏迷之一,喜爱戏剧艺术,这要感激先辈们留给我们戏剧艺术这宝贵的精神食粮,精神遗产,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说得好,小胡你到供销社去买瓶酒,我下厨炒几个小菜,咱俩喝上几杯,来个彻夜长谈,怎么样?”


2.png

记得那晚上我俩对酒当歌,谈了很多很多:从京剧鼻祖程长庚谈到京剧大师梅兰芳、京剧的十大门派、京剧的“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张君秋、程砚秋);从黄梅戏的发源地谈到严凤英、王少舫:从越剧的祖籍谈到越剧十姐妹及越剧的十大门派。从京剧《将相和》、《武家坡》、《空城记》谈到“文革”时期的八大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平原作战》、《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从黄梅小戏《打猪草》谈到黄梅戏的不朽“老三篇”《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从越剧《红楼梦》、《追鱼》谈到徐玉兰激扬洒脱,王文娟自然质朴的精美唱腔。从戏剧行当生、旦、净、丑谈到戏剧的唱、念、做、打,手、眼、身、发、步。还真的一直谈到深夜时分,两人一斤白酒也喝了个精光。这次长谈不仅在周书记这里学到很多知识,而且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天涯何处无芳草,天涯何处无戏友。


3.png

君可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革”的余毒还未彻底肃清,国家正处于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百业待兴的关键时期。戏剧界也不例外,一大批戏剧表演艺术家在文革中惨遭迫害。幸存者身心也受到严重摧残,难以立即登上舞台演出,新生派又未大批涌现,戏剧界可以说是到了百可凋零的地步,为了过戏瘾我特意到县城用了28元购买了一台江西产的“青竹”牌半导体收音机。打那以后和周书记常在一起收听中央、安徽、浙江广播电台播出的戏剧节目(当时在乡下还没有电视机,电影也很少看),兴趣来时他唱我吹笛伴奏。

1982年10月间党的十二大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要完整地、系统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体系,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响亮地提出“二手抓、二手都要硬”的口号,深受鼓舞。我对周书记说:“在我们乡下,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是相当贫乏的,何不将乡村的大会堂改建成影剧院,以满足和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这于党中央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保持一致的。”“好主意,小胡待我主持开个乡干部全体会议讨论一下,着手就干。”经过二个多月的改建施工,有近四百个座位的影剧院,在83年元旦峻工试映,当晚放映了京剧《白蛇传》,故事片《突破乌江》。


4.png

影剧院建成后,那天刚好我没课,周书记邀我一起奔赴邻县邀请黄梅戏剧团在83年春节期间到我地演出。由于周书记的盛请,邻县剧团在新建的影剧院先后演出了半月之久,剧目有:《花田错》、《赵五娘》、《三女拜寿》、《李慧娘》、《女驸马》、《卖油郎》等等。演员们的舞台风格、唱腔演技赢得了满堂贺彩,给观众和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乡政府的这一举措,在当时当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交口称赞:今年春节真热闹,周书记和小胡是戏迷的趣闻不胫而走家喻户晓……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33|我的戏剧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