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30

今天你自觉了吗?——读《人生之体验续编》

相信有这么一句话我们从小到大没少听说:自觉一点!

关于这个自觉,有时它可能指向自律,有时可能暗含权力,有时可能代表情绪。

自觉,百度百科定义为:自我觉察到、自我感觉到,指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如果自觉的意义是如此建构,那么疫情封控的这段时间,自觉对我来说由此如是。自觉就像是我的上帝视角,无时无刻不在督促着我关注自己,自己的体验,对自己的觉察,自己的思想,行为,情绪...

随着2020一起到来的新冠,让我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经历隔离或封控生活。当处于这种相对静默和放缓的节奏下,面对爆炸式的信息,我们很轻易地就会开始无意识下的自动化状态。这种状态不需要经由我们大脑的思考,只需要我们跟着感觉走。而在现实的压力下,跟着感觉走又不可避免地带来控制感的进一步降低,以及由此而来的焦虑和恐慌。那这时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或许对抗无意识的自动化状态,自觉是最好的良药。

自觉指引意志,意志带来方向,方向又能生发出自觉。

而自我体验与觉察,首先需要我们能够自由来往于外界的看法和评价。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去诚实的面对自己,我们就需要客观看待他人的评判。

但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他人的注意和认可,我们希望自己的存在不是孤零零的。

就像我们总想着自己失业的时候,他人也在失业,自己得病的时候他人也在得病,这才让我们显得没有那么另类。我们的出生,我们的家人都由不得我们选择。我们没有那么自由,同时我们渴望自由,渴望自己做决定,也需要对自己负责。但如果这种对自己的决定得不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可,我们仿佛就掉进了灾难之中。

这种内在原始的需要,使我们变成被动的接受者。在这种被动的境地之下,我们等待着他人对我们的行动,追随着他人走来的脚步,并不断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来求得他人对我们的关注和认可。而每个他人都有着自己的倾向与喜好,这让我们每个人对自己有评判,对他人有评价。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我们从这种评价中认识自己、塑造自己,同时可能也不断扭曲自己。

这种来自内外的评判,就像弗洛伊德的超我,只要我们有违背自己内在道德的行为或想法存在,我们就会对自己展开评判,同时外化到他人身上,由此形成了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对他人的评价。

就像《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当他发现自己竟然产生杀死给自己放高利贷的女人的可怕想法,他便开始无声的自我评判和惩罚。这种无声更胜有声,这使得他不仅无法放过任何外在线索,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注视与评价,同时也无法逃离内心的道德律。

而当我们有需要,有评价,我们是否就有了自觉。这种自觉不像超我更多是一种后天经验的内化,它可能来源于我们原始的人性。

当我们从满是需要和渴望的世界中抽离出来,我们超越了一般性的评价和看法,这种看法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那么重要。我们开始认识真实的世界,感知自己,找到自己的痛苦与执着之处,从而我们内心就有了坚定的选择,或者说人生的志向,而这个志向又能不断的指引我们去开拓。于是,我们便不断处于自觉之中,更多进行自我觉察,知道自己此刻的想法,知道自己想要实现的最终价值是什么。也即是说,这种内在原始的自觉指引我们靠近自己的志向,从而不断觉察和行动。

那么我们又如何能发现或产生自己真正的意志,或者说是志向所在呢?这种志向是什么?

或许如唐君毅先生在《人生之体验续编》中所说,这种意志或志向它可能是根植于我们人性的,而不仅仅是我们日常所表达的梦想。这种志向是需要我们不断体验自己,认识自己,觉察自己,也就是我们的自觉。我们自觉我们所热爱或痛苦之处。这一热爱或这一痛苦首先一定是我们自己的痛苦和热爱,其次这种痛苦和热爱所生发出来的意向一定具有实现的可能,以及能为他人带来价值。

如果我们的志向没有实现的可能,也就是说它并不是来源于人类的痛苦之处,那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同时,这种志向也要能为他人带来价值,能够为了服务于他人而存在。我们能够为了实现这样一种志向不断去行动,才是真正的实现人性价值。

行笔于此,想到弗洛伊德所说: 对自己完全诚实是我们能做的最好的努力。而我仿佛很难做到。这对我来说可能需要勇气,需要瞬间的鼓励和支持。而这种鼓励和支持却又让我变成受者,指向了外在他人。

而同时自省之下,我却也觉得自己没有所谓的痛苦之处,可能有,但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我没有明确体验到,没有对自己的觉察和认识。

由此,若想真的有志向发生,可能我们需要去找到自己真实的痛苦,真实的、普遍存在的痛苦或执着。需要我们去不断回顾自己的体验,过去的体验,现在的体验,觉察自己。同时真正意义上的,不把自己放在受者的被动位置上。

立志需要自觉,体验自己的人生经历需要自觉,发现自己的痛苦需要自觉,不断践行自己的意志所向需要自觉。对自己自觉,才能生发出真正的志向,来往于并不那么重要的评价世界,对自己真正的诚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