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学海无涯(1997-2012)

未来的种子埋在过去的土壤里,现在的行事作风也总是隐藏着过去的所遇与所感。人不只是学了什么,重要是悟了什么。那些上学的年代是怎么过来的呢?

1997.7-2003.7小学

有些偏科,数学总会因为马虎得不了满分,语文多数在及格线上飘摇。老师留的作业总是喜欢在最后时刻完成。那时候性格还算活泼,因为个子矮,总是会被同龄人排斥,久了也就越来越不合群,玩的时候也只能在小两三岁的孩子群中称王称霸。被孤立过,也被追随过,渐渐的也就习惯把自己的懦弱隐藏起来,披上一名为“坚强”的外壳,来证明自己并非软弱可欺。

2003.7-2006.7初中

换了个环境,逐渐的开始变得独立,也渐渐的收敛了活泼。难得遇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变得格外认真。学业上,成绩中等偏上一点,初二开始变的紧张起来,初三点灯熬油加了力,踩着底线,这才考上了一所严厉的高中。

2006.7-2009.7高中。入学后,就像是进入了全封闭式的世界。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虽然学习成绩仍不理想,为了不落下,只能认真的学,就连闲聊时说的话,都希望有价值的。也许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养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求个价值这样的习惯。 一年之后开始分文理班,因为对文科类的科目只限于感兴趣,对政治类科目更是不感冒,所以决定选择理科。现在想来,感觉是文理科的起点不一样。理科的起点是基础,文科起点是阅历。有些事情到了一定的年龄自然而然就明白了,有些事情当时记住了也并不一定明白。不过总的来说,高中所积累的理论知识还是很值得考究的。

就这样认认真真的过完了高中三年,普普通通的过完了最应该有活力的青春,意料之外的考上了普普通通的大学。

2009.7-2012.7大学

随便的选了个自己相对感兴趣的专业——生态旅游,就这样进入了大学校门,和想象中的差很多。大学只不过是学校和走入社会的桥梁。实质上所能教授的东西并不多了,重在自身的领悟。 当看透在校能学到的东西并不实用,且有限时,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去走向社会。去做各种各样的兼职,接触各式各样的人,三年来,基本上没有间断过。 大一结束后,明白自己并不适合做一个导游,也许是天性使然吧。不适合就不适合,没必要勉强,至此决定改变以后的方向。原本在高中毕业就想学门技术来傍身的,可是考上了大学,也就按部就班的来了。 大二开始往本专业的其他就业方向上进军,既然有课就会去好好的听一听,打开些视野。同时想学些稳定的,就把会计纳入到了学习的范畴,毕竟到哪里都用得上。之后就开始了自学,也许那时的信心并不坚定,再也许是还对本职专业有些留恋。考了一次没考下来,第二次报名了,没勇气参加。直到大三上半年结束,开始了毕业实习。

就这样十多年的苦读结束了,不是没有好好学习,却还是踩着底线迈入的下一个阶段。或许是知识太丰富多彩,还没来得及找到自己的喜好,就已经到了交上毕业答卷的时刻吗?校园里的教学只不过是个认知,毕业后才是刚迈入不同领域的门槛。原来的学习只是被动的接受灌输,毕业后却是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学。

人有时候不必为自己框的规规矩矩,一条路走不通,还可以另择其它正途。

理无专在,学无止境,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要问一问自己有没有悔过?悔的是大学期间没有好好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以前是没有机会,现在是少有时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山有路,学海无涯(1997-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