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诗经//小雅~彤弓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之。钟鼓既设,一朝飨之。

彤弓弨兮,受言载之。我有嘉宾,中心喜之。钟鼓既设,一朝右之。

彤弓弨兮,受言櫜之。我有嘉宾,中心好之。钟鼓既设,一朝酬之。

【注释】

[1]彤弓:漆成红色的弓,天子用来赏赐有功诸侯。弨(chāo):弓弦松弛貌。[2]言:语气助词。藏:珍藏于祖庙中。[3]嘉宾:有功诸侯。[4]中心:内心。贶(kuàng):爱戴。[5]一朝:整个上午。飨(xiǎng):用酒食款待宾客。[6]载:装在车上。[7]右:通“侑”,劝酒。[8]櫜(gāo):装弓的袋,此处指装入弓袋。[9]酬:互相敬酒。

【赏析】

周代,天子为了奖励功臣,也为了表明自己的宽爱仁慈,经常会将一些器物赏赐给下属,包括弓矢、青铜器、酒食、车马等,后来这项行动逐渐发展成一种礼仪制度,盛行于西周到春秋时期。对这一项受封礼仪和赏赐仪式,古代铭文中多有记载。《彤弓》一诗中体现的就是当时赏赐仪式的盛况,仪式中所赠之物,是一具涂了红漆的大弓。

开篇直言其赠:“彤弓弨兮,受言藏之”,直陈事件中最精彩、最有意义的瞬间,显得集中而直接,营造出了火热、隆重的氛围,也把作者的兴奋之情悉数展示了出来。如此着笔,将读者的注意力充分吸引和调动,让其不禁想象当时的场景氛围,更有利于增加诗作的感染力。

“受言藏之”一句,描写了受赏者的恭敬之情和其对弓矢的珍惜,“受”与“藏”之间,加一“言”字,使语速变缓,音节间有所停顿,显得滞涩有力,反映出受赏者在仪式上恭敬、沉稳的心情、动作。他当时肯定表情严肃、举止慎重、节奏鲜明,缓慢地接过弓弩,又亲自把它收藏好,每一个细节都亲力亲为、努力做到最好。简短的两句,写作技巧上的妙处颇多,显示了诗人行文的匠心。

最隆重的场面描写完毕,诗作没有补充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是直录周天子的言语:“我有嘉宾,中心贶之。”“我”指周天子,他把臣子称为“嘉宾”,消泯两者刻板严肃的政治地位差距,而换上和谐互爱、地位相近的宾主之谓,使君臣间的欢乐、融洽气氛迅速增加。天子对有功诸侯的宠爱之情,臣子对君主的爱戴之意,借这一称谓,悉数传达了出来。

“中心”,即“心中”,天子的喜悦是情真意切的,赏赐诸侯的举动也是出于真心诚意,没有半点的政治意图和其他动机。简短的一句告慰之语,使诗作从火热、隆重的赏赐仪式上,转到一个温馨、融洽的场面,丰富了诗作的内涵和包蕴,使其具有了无限张力。

两句中的“嘉宾”,预示着必定会有席宴的存在,而作者对于接下来的席宴,没有正面描写,更没有铺陈其盛况,而是采用虚写,从预测席宴所需要的时间入手,侧面进行描绘,显得别具一格。

“钟鼓既设,一朝飨之”,作者看到钟鼓已经安排妥当,猜想待会一定会表演乐舞。既然有丝竹伴耳,大家想必都会非常高兴,席宴的场面肯定也非常宏大壮观,它必然不会在短时间里草草结束,而是会持续非常之久。由此,诗人虽对席宴的盛景只字未提,但宾主尽欢、丝竹盈耳的盛况,很容易就能被读者构造出,这种处理方法,可谓精妙之极。

[插图]

接下来的部分延续了前面的句式,使诗作所蕴含的情感无限叠加。字词的调整,起到了避免重复、为诗作内容补充细节的作用,也有着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

臣子对彤弓的处理方式是“藏”、“载”、“櫜”,从泛泛的藏,发展到藏于车内,再发展到藏于弓袋中,一次比一次细心、严密。周天子对臣子的态度,开始是“贶”,继而“喜”,最后是“好”,心理变化明显,层层深入,程度不断加深。宴会场面从“飨”到“右”再到“酬”,先是普通的款待,然后变为热情地劝酒,最后变成众人互劝,达到情绪的顶峰。

情感的发展与叠加,得益于诗作内蕴的深邃,也更加推动了诗作艺术性的增长。彤弓有着浓烈的象征意义,以此开篇,显示了诗作的广远意蕴和深刻内涵,暗示其所指非小。全诗三章,一改《诗经》传统,无涉比兴,纯用赋法,仍取得了极好的表达效果,所述情感浓郁而真切,显得别开生面。

诗作结构上跌宕跳跃,极尽轻灵,从赏赐仪式转到天子的言语,再转到对宴饮场面的想象,一以贯之,毫无滞涩,未给人松散疏离之感,并抓住了最重要的表现视角,使整个复杂的赏赐仪式,连同后面紧跟的宴饮,以及宴席的筹备过程,悉数传达出来。因此,虽诗作题材狭窄,记述的仅是寻常的宫廷生活,但由于在别致的结构中灌注进了深厚情感,于起伏摇曳间透露出难得的欢快之感,因而使整首诗显得别开生面,内蕴丰富。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卡诗经//小雅~彤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