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平:楔形文字传奇27|苏美尔楔形字之峰

第二篇 楔形文字传奇

27. 苏美尔楔形字之峰

乌尔第三王朝为人类社会留下的遗产,不仅仅是“乌尔旗帜”,和“王后竖琴”,更重要的,是留下了数以千计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其中,最珍贵的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法典——《乌尔纳姆法典》。这部法典比两河流域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还要早三四百年,并且奠定了美索不达米亚后来法典的基调。

这部法典在尼普尔城出土,用楔形文字写在泥板上。1952年,由著名的亚述学者、出生于乌克兰的美国犹太人塞缪尔·克雷默(Samuel Kramer)教授最早发现。他一生为研究苏美尔楔形文字收集了数以千计的泥板或泥板片段。

《乌尔纳姆法典》泥板收集者塞缪尔·克雷默,WIKI百科

《乌尔纳姆法典》泥板原件大约由30-35块泥板组成,其中大多数都未能保存下来。法典分为序言、正文两部分。正文共有29条,除少数条款文字残缺、语意不明外,多数条款意义明确。涉及婚姻关系有7条,涉及女奴隶有4条,涉及伤害罪有5条,涉及农业生产有3条,涉及司法诉讼也有3条。

例如,《乌尔纳姆法典》规定:

1.若某人犯了谋杀罪,他就必须被处死。2.若某人犯了抢劫罪,他将被处死。3.若有人拐卖了别人,就要把他囚禁于监狱,并要缴纳十五舍客勒银子。4.若一个奴隶娶了另一个奴隶,并且那个奴隶被主人释放,他就不必离开家;如果奴隶与自由人结婚,他/她必须把长子交给他的主人。5. 若某人强取别人的处女之贞,就要缴纳五舍客勒银子……

与后世《汉谟拉比法典》相比,《乌尔纳姆法典》似乎更文明一些,处理案件的所有处罚方式,或者判刑,或者罚金,完全没有复仇的痕迹。这大概与苏美尔人文明程度较高,而汉谟拉比国王治下的阿摩利人刚刚进入文明社会有关。

世界上最早的法典——乌尔纳姆法典泥板,伊斯坦布尔博物馆馆藏

一些史学家指出,人们都认为这部法典是乌尔纳姆国王颁布,所以把它称作《乌尔纳姆法典》。其实,这部法典出自于乌尔纳姆的儿子舒尔吉的手笔。正是这位舒尔吉(Shulgi)国王, 巩固了其父建立的邦国,并且将乌尔建设成为两河流域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国家。

然而,我们最关心的,依然是写在这部法典泥板上的楔形文字。历经闪族人统治的阿卡德王国之后,再次复兴的乌尔第三王朝,究竟是沿用阿卡德楔形字,还是复兴了苏美尔楔形字?

乌尔纳姆法典楔形文字局部

学者们没有太多的证据,来证明苏美尔人在萨尔贡的帝国里究竟使用什么文字?但是知道那时的抄写员都必须到阿卡德城集中训练,然后被派去帮助处理王国各地的事务。他们使用的是阿卡德语,因为苏美尔语已经不是官方语言。当乌尔纳姆和舒尔吉重获苏美尔的统治权后,两河流域又开始讲苏美尔语。苏美尔楔形文字随之复兴,并达到了苏美尔文字历史的顶峰,获得了它最后的短暂繁荣。

乌尔纳姆国王授予伊克昆-辛的总督职务(B.C. 2100),圆柱形滚筒

请看这幅乌尔纳姆国王滚筒印章印刷的右图文字,楔形文字的一笔一划都显得十分简洁明了。再看这块刻在石碑上的“舒尔吉纪念碑”,楔形文字的字形更是格外的端庄典雅。与阿卡德楔形字类似,滚筒印刷或是刻在石碑而不是书写于泥板的楔形文字,文字内容仍然需要自下而上排列和识读。

舒尔吉纪念石碑

舒尔吉纪念石碑上共有8列文字,必须从右到左依次阅读。该楔形文字释读为:“(为女神)宁明塔芭(Nimintaba)/他的王后/舒尔吉/强壮的男人/乌尔的国王/苏美尔和阿卡德的国王/她的神庙/他建造的”。连接起来的意义是:“舒尔吉,乌尔的国王,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强壮的男人,为他的王后,女神宁明塔芭建造了神庙。”

由此可知,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发展到乌尔第三王朝期间,文字的改进仍然在于字形字体的继续简化。

一位自称“苏美尔的莎士比亚”的国外业余楔形文字研究者,针对乌尔第三王朝的文字改革,以一块表示税收情况的小泥板,介绍了乌尔楔形字的简化方式。这块泥板用楔形字列出了21头肥壮的公牛,1头肥壮的母牛,2只绵羊和1只羔羊。你能够从中找到“公牛”的符号吗?

Ur III税收管理状况的楔形字泥板

研究者解释说,乌尔第三王朝为苏美尔文字书写进化的后期,苏美尔人开始使用“简化字体”。楔形符号被继续简化以便更容易书写,词语也被缩短以节省文本的空间。例如,下图左是较为繁体的“公牛”,读作gud。它仍然保留了早期象形文字的外观,看起来就像公牛的头。右边是简化的符号:大三角形已被两个较小的三角形取代,垂直线则被移动到了牛角下。

简化楔形字“公牛”

究竟使用“繁体字”,还是使用“简体字”视情况而定。下面这块泥板摹本完美地展示了使用简化字的优势。最上一行因为有许多符号,抄写员担心空间不够,所以他用了“公牛”的简体字。而在第二行有足够的空间,所以他依然用繁体字。

公牛的简体字和繁体字摹本

苏美尔楔形文字的书写是十分繁琐的。在写作的过程中,抄写员自然而然地会逐渐采用简化法。如书写以下两个线条复杂的楔形符号,抄写员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忽略一些细节,仅用苇秆笔在多笔划的地方按下一两个记号,好像在说:“这里本应有许多笔划,你们能够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

楔形字体简化的过程

我们同样发现,经过简化的乌尔楔形文体显得更加规范典雅,请看下列石碑呈现的楔形字铭文,是古代乌玛总督的抄写员写的一件粘土信封,其上有模糊的封印。“苏美尔的莎士比亚”认为,乌尔第三王朝的楔形文字标志着苏美尔文字发展的顶峰,不过在我们这些外行人眼中,在没有把它摹写在纸上之前,实在看不出究竟美在何处。

乌玛总督的抄写员写的粘土信封

简体字的最大好处当然是书写方便,能够让书吏在相对狭窄的泥板上书写更多的内容。过去只能为记账和财产管理服务的文字,现在快速拓展到更多的领域,比如,文学、历史、神话、书信、赞美诗、谚语和其他作品。最为典型的,是以苏美尔语写作的古代历史文献“苏美尔王表”。

苏美尔王表 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馆藏

《苏美尔王表》用楔形文字写作,四块泥板都有些破损,内容不完全,只有分散在6栏中的90行可以释读。每块泥板均为8英寸高的长方体,中间有圆形空洞,据认为可用木头穿过其中心,然后可以随意旋转四个面阅读,类似于我国藏传佛教的转经筒。这套“历史文献”首先是在1900年,由德裔美国学者赫尔曼•希尔普雷赫特在宗教圣地尼普尔发现。之后又在两河流域的巴比伦、苏萨、亚述、尼尼微等地陆续发现了16份副本,互相之间各有差异,没有任何两份文献的内容细节完全一致,但核心部分基本相同,表明它们是从同一个苏美尔历史文献中衍生。

《苏美尔王表》是现代人为它起的名称,古人则按它的第一句话,命名为《王权从天而降之后》。王表明显地“洪水前”和“洪水后”两部分,前者为史前史,后者才是历史时期。它完整记录了从远古(大洪水之前),直到乌尔第三王朝和伊辛王朝,苏美尔绝大多数王国的编年史,说明确是乌尔时代之后写作的文献。

不过,王表虽然号称“历史文献”,它却很有点不着调。例如,王表记载说:“王权从天而降之后,来到埃利都,阿鲁利姆成为国王,统治苏美尔28800年。其后,阿拉尔加统治苏美尔36000年……”王表中这些早先的君主,大概都属神话人物。不禁让人联想发问:苏美尔人的壁画有飞碟出现,难道这些国王都是降临地球的外星人?

即使后来实际存在的历史人物,王表也会将他们的统治时间写得很长。例如,恩美巴拉格西的统治时间为900年,他的儿子阿加为625年。此外,王表中出现了一个我们很熟悉的名字——吉尔伽美什,王表记载他在位126年,同时他也是王表中唯一半神半人的帝王。所以,虽然有了文字的记载,我们依然不能相信王表就是信史,只不过具有苏美尔王朝更迭和国王姓名的参考价值而已。

《苏美尔王表》在接近最后的部分写道:乌尔王国被打败,苏美尔的根基被撕破,王权转移到了伊辛。这一点倒是道出了历史的真相:乌尔时代复兴的苏美尔楔形文字,满打满算也只存在了109年,就迅速从最高峰跌落,伴随着王权的转移,很快被古巴比伦楔形文字所替代。王权转移的过程当然是你死我活的战争。

刻有原始楔形字的埃安纳吐姆秃鹰石碑虽然是苏美尔拉格什王朝的文物,但与乌尔第三王朝几乎在同一时期。秃鹰石碑的局部形象刻画了这种战争场景一一重装苏美尔士兵整齐列阵,持盾防御,仍然抵挡不住蛮族人的冲刺!

这幅图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次有组织的战争一一凡是涉及到苏美尔,什么都可以命名为“第一次"。非常遗憾,苏美尔的天空,如今已是残阳如血!

乌尔的王权转移:世界上最早的有组织的战争

你可能感兴趣的:(叶平:楔形文字传奇27|苏美尔楔形字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