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6→思维模型】从众效应

1

从众效应的定义: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动机:

1)信息性从众动机(内化):指个体为了形成对现实的正确理解,从而听从他人意见。从众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大了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的增大则很容易诱致盲从。

2)规范性从众动机(顺从):指个体为了满足他人或群体的期望而听从他人的意见,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处罚。故规范化影响能够导致顺从,个体为了获得认可或避免责难的一种策略,但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态度改变。

3)价值性从众动机(认同):个体将群体的价值观和规范内化于心,个体的价值观和群体的价值观统一,形成价值观认同。

理论角度:

1)认知失调

个体在他们的态度、价值观和人际关系中更喜欢符合逻辑、协调或一致的关系。因此,个体在群体背景下会产生求同或求异之间的矛盾。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缓和二者带来的心理上的不安和紧张,采取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甚至是信念,使其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来维护心理的协调感,然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从众行为。

2)社会角色理论

3)归因理论

2

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个体特征、自保意识、利益驱动、性别差异、个人地位

群体因素:群体规模,舆论,权威及可信度,群体黏性,群体属性

情景因素:情景的复杂性,情景的模糊性,情景的危机性

3

积极影响:处于有着良好社会规范环境中的个人,也会处于从众的心理而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与他人的行为一致。如红灯停、绿灯行;礼义廉耻,道德规范;热爱祖国,爱岗敬业;遵守社会规则和秩序,以便于更好的适应社会。

正确的从众可以有助于完成群体的目标。

有助于个体的安全感提升,让自己有归属感,提升自信心。有助于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习别人的经验,扩大自己的视野,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误会。

消极影响:从众可能使人们在人群中失去自己明确的观点和正确的立场,从而走向错误的方向。

不加思考的从众容易导致盲从;一味盲从就会丧失自己的判断力,就会扼杀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众的代价就是放弃个人独立的判断和坚持,不利于创新不利于发展。

国学大师陈寅恪说“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就是希望青年人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盲从,才能做一个栋梁之才。

总结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来自各个渠道的庞大信息,面对这些信息我们如何才能做出客观判断,理清新闻、谣言、娱乐、恶俗、知识、经验等。

我们必须学会独立思考,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准,俗话说:“无知出偏见,真知出灼见”。

跨学科学习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模型,建设自己的知识框架,运用批判性思维去解析,用事实依据去判断,理性辨别是非黑白,这样才能避免盲目从众,做一个有思想、有文化、有素养、有知识、有能力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366→思维模型】从众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