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

181343梁诗勤

  费孝通所著的《乡土中国》讲述了土地与农民不可分离的关系,从理论上概述和分析了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中国的当代社会是从乡土社会发展起来的,乡土社会所带有的某些特点对当今社会仍有影响,关于当代社会某些问题的答案也能从乡土社会中寻找到。

  乡土社会具有三个特点:乡土性、地方性、礼俗性。所谓乡土性,指的是乡村中的人对泥土的重视与依赖。他们把种地当做是谋生手段,不管在哪生存都尝试能否种植,因此土地非常的重要。由于土地耕种在地理位置上的固定性及对土地的重视,就有了“生与斯,死于斯”。农民们安土重迁,这是现代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新时代下深化农村改革,解决农村问题,主要是要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在这种乡土性下,产生的是费孝通所说的“ 血缘性的地缘”。通俗而言就是在现代社会发展同时我们的父辈或是再往上或许已经离开了家乡,我们这一辈与家乡的联系较少,但我们的籍贯仍然写的是家乡,我们对家乡仍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这种情况下,乡土性展现了优点。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我们离开的地方一般都是发展偏落后的,我们去往的地方一般是发展较好的。由于我们对各自的家乡保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因而在我们有能力的时候,我们都会选择帮助家乡发展,例如一些毕业的大学生会选择回到家乡帮助当地发展。我们是来自各个地方的,所以这些帮助能更好地促进国家各个地域的均衡发展,更好地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乡土社会中我们的谋生方式对现今的政治体系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国过去是自食其力的利用土地生活,一个家庭即可成为一个生产单位,而西方国家采用游牧经济。加上中西方的意志不同,就造成了社会格局的不同。费孝通形容西方社会是一捆一捆的柴,而中国社会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因而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是一个个的团体,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各个石头推出的水波交融在一块。比较而言,西方有团体之分,而中国更像是一个大家庭。在我看来,也就因此西方政治会有各党派相争而我国是一党专政。

  现在的农村要发展,对部分落后地区,我们提出了“扶贫先扶智”。这对应到了费孝通提到的一点——文字下乡。现在社会要发展,农村自然也要发展教育。而《乡土中国》中提及,有点城里人总认为乡下人愚。其实愚又怎么定义呢?后天所接受的环境不同,又哪来所谓在文字上聪明程度的比较呢?要进行比较评判绝不能停留在文字上面。

  我们在向现代化社会转变,但我们的根基是乡土社会。研究乡土社会的各方面,充分重视农业,对当代社会来说依旧很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土中国》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