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三千年》摘抄

荀子就是一个愿意“枉尺而直寻”的人,所以荀子的理论跟孟子完全相反。他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年纪已经很大了。荀子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就是在稷下学宫当老师(学长),地位很高。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变异现象都应有其发生的原因,即便有些原因可能一时尚未有圆满的解释,也不应当神秘主义对待,更不应与人事相联系。”这一点是比较唯物的。这里面最有名的一句话:“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常引用的一句话,这也是对孔子思想观念的重大超越与发展。

在政治上,他和孟子都渴望统一。孟子主张以道德的力量实现统一,所以他说“天下定于一”。这个“”是谁呢?不嗜杀者。但是孟子所说的东西始终没有实现。荀子也提出“大一统”的思想,主张用王道统一,同时不反对用霸道,甚至提出“齐言行,壹统类”的总方略。孟子主张性善,说“人性善”。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就是人性本来是恶的,我们表现出的善的一面是伪装的,是后天教育的。

如果你假设人性善的话,你可以天天只倡导仁义,因为人性本善,只要你有仁义,最后小国就能够战胜大国。这是孟子的理论。



而荀子认为,只说人性善没有用,人性是恶的,所以你必须得通过外在的法律和约束来管理人性。所以大家就能理解了,为什么一个儒家的大儒一一荀子,会培养出两个著名的法家人物:韩非子和李斯(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当荀子学说成立以后,就代表着先秦儒学的终结,也就是先秦儒学告一段落,因为荀子的新的儒学已经形成了。

接下来进入了秦朝,这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儒法之争。秦朝在统一了天下以后,还试图做一件事,就是统一意志和统一文化。从表面上看,这样做是对的,因为我统一了天下,我要统一意志,同时要让文化统一。但事实上,过度地追求意志和文化的统一,反而导致了秦朝过早地灭亡,这里面最著名的案例就是焚书坑儒。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儒学三千年》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