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足,才能成长——评《不确定性》

周一,实习老师上了一节练手课《不确定性》。对于一个实习的老师来说,应该说还是不错的,当然用一节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不足是必然存在的。作为一个再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来说,都会有不足,更何况一个还没有正式踏上讲台的准老师。

现就这节课从我个人观察角度与个人偏好发表一些见解,算是对实习徐老师的一点建议,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提醒,或者说日后要努力的方向。

一、讲故事是优秀教师的基本能力

徐老师在本节课导入部分安排了一个故事。故事梗概是古时候有一个国度,如果有人犯事需要处以死刑时,会利用抓阄的方式最终决定犯事者是否处以死刑。抓阄的签有两个,一个写有“生”,一个写有“死”。然后问,犯事者是生还是死。故事再进一步深入,说是一个犯事者很是聪明,趁机将“死”签换成了“生”签,最后免于一死。

故事情节简单,但主要是体现出犯事者“生”和“死”的可能性。所以,作为老师完全可以将故事改编,尽量让故事生动精彩,只有这样,让故事情节吸引学生,学生才能沉浸于故事之中,从而领悟故事中所蕴含的知识与道理。

李镇西老师在带班工作中就尤其注重和善于讲故事。每一届带新班都给孩子将《一碗荞麦面》的故事,故事的确感人,也滋润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张文质老师也说,讲故事是一个老师的基本能力。讲故事远比讲道理有用。孩子们能从故事中汲取能量,并且慢慢地浸润自己,修炼自己。所以作为老师,讲故事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也能使自己更有可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二、学生才是课堂不可或缺的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要在每节课中得以体现还是有些困难的。在《不确定性》这一节课中,新授部分第一个环节是“抛硬币”的实验活动。既然是实验活动,孩子参与是必然的。但在参与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孩子更加规范地参与活动。在“抛硬币”实验中,可以做一些改进,比如可以设置实验员、观察员、记录员。并且要引导孩子每抛一次硬币就要做一次记录,最后通过观察记录表再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推测。这样不仅可以体现出活动的规范和有序,更加可以帮助学生体验科学的实验方法,为孩子的后续发展奠基。

上台参与实验的学生毕竟是少数,那么在台下实验或者做记录的学生是多数,为了体现面向全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存在感,因此给台下孩子参与全班展示的环节显得很有必要。班上有展台,这为学生展示提供了可能。但本节课老师并没有这样做,似乎台下的孩子受到了屏蔽,参与性体现不够突出。

在例题三“摸球”和课后练习第二题教学环节中,学生回答问题基本上是词语式的。教育是成全人的事业,不仅关注孩子当下的锻炼与发展,更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件事,看待我们的每一个教育策略,看待每一个教育细节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所以在孩子回答问题中,当孩子习惯于“词语式”表达时,老师可以尽可能引导与鼓励孩子尝试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长期的引导下,孩子的表达能力就能得到较大发展,从而为孩子的人生助力。这一能力的获得将会让孩子生命更加精彩,为孩子生命的丰盈提供了可能。

三、资源为我所用是一种至高境界

通过这节课,让我有些感慨。在课后练习第二题的教学中,全班49位孩子几乎都不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江西省。我们这个班级是这个学期新进插班生组成的班级,对孩子的了解还真说不上清楚。事实上,很多事情,不了解还真不清楚。课堂上最后只有一位同学能够指出江西省所在位置。还好总不算“全军覆没”。但这个结果是让我出乎意料的。

事后,我又转念一想,其实也怪不得孩子。如今,随着手机的普及,电视已经没人看了,那么天气预报也没人看了。在我记忆中,对江西省地图形状的辨认可能就来自于天气预报。没有电视的时代,不认得江西地图就很正常了。至于所谓的“副科”教学是值得质疑的,因此孩子们知识获得的渠道就显得很是狭窄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们的表现就很正常了。

这一题出示了中国地图,让学生判断哈尔滨、郑州、三亚冬天下雪的可能性,并且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在这一题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感悟,建议从网络上搜集一些照片可能便于教学的顺利推进。比如哈尔滨的冬天街头生活照片或者林海雪原中的剧照,三亚冬天的街头照片或者海滩照片,至于郑州和我们江西比较靠近,可以通过自己历年来的感受予以理解。

通过图片予以引导,然后利用网络资源出示哈尔滨、郑州、三亚多年来冬天的天气统计图。相信有了图片的引导和网络资源关于天气的统计表,学生基本上可以理解:哈尔滨的冬天一定会下雪,三亚的冬天一定不会下雪,郑州的冬天可能下雪。善于利用资源是教师的一种至高境界。

四、教材逻辑是丰盈课堂的必修课

北师大教材每节新课都是三道例题,本节课也不例外。第一道是“抛硬币”实验,第二题是“下雨”“中一等奖”“遇到红绿灯”的可能性。第三题是“摸球的可能性”。第一题重在实验活动的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可能性的存在以及可能性大小。第二题是让学生调用生活经验,从而依据生活经验作出判断,这一问题的解决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第二题有三小题,第一小题是“明天会下雨吗?”第二小题是“我能中一等奖吗?”第三小题是“下一个路口我会遇到红灯吗?”显然这些生活中问题学生都有充分的生活体验,因此都能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判断。当然对于山区的孩子可能第二和第三小题会有些感性上的不足。不过也能从电视上获取经验。

至于第三题就从可能性过度到了概率的大小了。起码是在潜意识中渗透概率的知识。通过实验或者模拟实验,但凡孩子智力正常,或者生活经验不至于过于闭塞,应该都能理解:一个盒子里10个黄球,摸出一个一定是黄球的事实。这就是“一定”也就是概率是“1”的事件了。至于盒子里10个球,分别有5个黄球和5个白球,那么摸出一个球是黄球和白球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即概率为二分之一。

有了这一题做铺垫,课后练习第三题就有了更大的存在意义了。这一题有5张卡片,分别是两张熊猫、两张兔子和一张大象。虽然题目是“从中任意选取一张卡片,这张卡片可能是什么?”事实上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摸到“大象”的概率会比“兔子”和“熊猫”的概率要小。通过这一题的学习就为下一节课《摸球游戏》埋下了伏笔。“摸球游戏”一课就是通过“摸球”实验领悟摸出各种不同颜色球的可能性是由这种颜色的球占所有球的个数比来决定的。

综上所述,这一节课上下来,从一个新手来说还是不错的,但用一堂所谓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存在诸多不足是在所难免,也是最正常不错。从教师成长的角度来说,正是因为不足,也就有了更多成长的空间。教师成长路漫漫,且行且思启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不足,才能成长——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