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38——社会情境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三)

       

权威

      今天分享权威的影响。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您心目中的对您有影响的权威形象都是谁?带着“权威”光环的人怎样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对普通人是否在对他人进行电击伤害的时候,服从权威命令进行了研究实验。在实验中,即使电击强度造成他人死亡(事实是实验者并未被电击,通过表演达到电击效果),在权威人士的命令下,大约有65%的人服从了权威,选择盲从。最主要的是“权威”不是“真正的权威”,他是一位高中生物教师。英国作家斯诺提醒我们,思考人类漫长而黑暗的历史,你会发现许多可怕的罪行是以服从的名义,而不是以反抗的名义犯下的。比如: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好人"?是不会受到诱惑而做坏事的人?现实可能和我们想的不一样。“善”与“恶”之可的界限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生活中我们也被“权威”的作用影响着。经常看见一群大姐大哥大爷大妈听卖药的、保健的宣传讲座,讲座上讲的天花乱坠,啥病都治,具体保健产品或药的效果,有没有国家相关部门认证,不是重点。重点是“权威”的忽悠的口才。

        满大街的“权威”是“权威”吗?怎么定义权威?权威的说法一定是正确的吗?

        当然,总有英雄反抗情境的力量,质疑权威的权威性。

        为什么我们会服从权威?

        通过米尔格拉姆在最初研究基础上所做的许多变体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在以下情况下倾向于服从权威。

      当一位同伴做出示范,服从了权威人物的命令时。

      当受害者离老师很远,老师看不到或听不到他,使得匿名感增加时。

        当老师处于权威人物的直接监控下意识到权威的存在时。

        当权威人物的地位比老师的地位高时。

        我们能够从中领悟到什么教训呢?情境的力量影响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我们以为我们可能做那个反抗权威的英雄,现实可能是我们不知不觉的被情境影响,随波逐流。

        将实验发现应用到真实世界中,我们可以总结出10个诱使普通人甚至好人作恶的基本步骤或过程。

        向人们提供将他们的恶行合理化的思想体系。

        向恶行先迈出一小步,做出一些微小的尝试性行为,然后逐渐加码。

        将曾经充满同情的领导者转变为独裁者。

        制定模糊的、不断变化的规则。

        新诠释情境中的行动者及其行为,为思想体系辩护。

        提供服从的社会榜样。

        允许入们在口头上提出异议,但前提是他们必须在行为上服从命令。

      鼓励不把受害者当人看。

      分散责任。

      增加退出这种情境的难度。

      逃不掉的情境影响。当然如果您有做英雄的信念,想象每个步骤的反面,就可以找到通往英雄行为的道路。

        这里我想到看过的一篇报道:南斯拉夫行为艺术家 Abramoⅵ曾经有一次表演,自己被麻醉后静坐,让观众任意挑选准备的道具接近自己,并且对自己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人们开始还只是触摸,用口红在她身上画画。后来胆子大了起来,有用剪刀剪烂她的衣服的,还有人跟她拍下恐惧的照片,并强行放在她手上的,也有用小刀划破她的身体的。表演没多久,就已经达到了高潮。参与者就像一头头洪水猛兽,长久的压抑让他们无法真正做自我。而在现在,他们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会被惩罚。人性的丑恶,就像潘多拉魔盒一般,突然迸发了出来。而阿布拉莫维奇,这个发起表演的艺术家,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表演越闹越大,她的身上已经满目疮痍。有部分参与者冷静过来后,停止了伤害行为,却没有人进行阻拦。在她身体麻痹的6小时里,没有一个人给她安慰和拥抱,有的只是不停地摧残。直到有一个人拿起了手枪顶着她的头,被工作人员拦下。恢复知觉后的阿布拉莫维奇,缓缓地走向人群。参与者害怕被报复,便疯狂逃离现场。她并没有阻拦他们,甚至不发一言,用无声地痛诉来表达对人性的愤恨。后来接受采访时,她才说出了心里的想法:“这次经历让我发现:一旦你把决定权交给公众,离丧命也就不远了。”人的攻击性在特定的情境中下被爆发。

        这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人性的底线和良知被情境引爆。也许这是我们的无意识中每个人都存在的黑暗面。除了接受,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在我的认知中,父母是权威,老师是权威。慢慢的一点点的发现人是活生生的人,摘下权威的面具,一样的有自己的受限性,一样的吃喝拉撒睡,一样被七情六欲烦。逐渐发现原来权威只是某方面的权威,比如,爸爸在种地方面拥有我心目中的权威性,什么时候种什么菜。但是对于手机如何应用,他需要咨询小朋友,微信怎么打开,怎么接微信电话,怎么聊天。看过著名心理咨询师李松蔚老师的一堂督导课,在督导课上,李松蔚老师在大庭广众之下承认他不能帮助咨询师应用精神分析来解决问题,并告诉咨询师接纳自己的受限性,调动自己的资源解决问题。这让我看到一位我眼中真正的“权威”人士是“活生生的人"的存在。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完美的权威人士满足一个人所有的幻想的权威形象,“仆人面前无伟人”。权威是“人",不是“神”的存在。

        师者,三人行必有我师。心学大师王阳明通俗易懂地写道:“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其实都有孔子之心、从善之心,只是后天被外界的见闻习俗的潮流所干扰蒙蔽,一旦自己的真心被指明认知,便不会怀疑自己的良知。圣人其实与常人没有本质区别,同心同性,所以王阳明认为“满街都是圣人"是个能被普遍接受的事实,并不是什么不寻常之事。而人也有“生而知之"的天性。对于教育。王阳明也以“泰山”与“平地作对比比拟,以平地更为广大的现实,点出圣人并非高高在上,也不是用来受人顶礼膜拜的。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为什么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38——社会情境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