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人生是个游乐场》

刚翻了一本书《第二座山》,几乎是马上为这本书名和立意所吸引了买的,副标题是“当世俗成就不再满足你,你要如何为生命找到意义?”第一座山,指的是征服,找到自我,和证明自己的价值;第二座山说的是放下自我,忘记自我,去利他和贡献。其狠的地方,往往就在于,你再怎么追求第一座山,你往往无法真正快乐?所以,央视的经典之问,“你幸福吗”,其实是个绝好的话题。而人生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你越追求什么,越容易得不到什么,记得某一次一个书声讲者说的好,美好生活的开始是从你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那一刻开始的。

对人生的看法这件事,对我有触动的有这样几个视角。

一个是关于情绪。不管是《速度与激情8》电影里的陈述,还是几年前我们做过的《人性:情绪的历史》《我们与生俱来的七情》等情绪有关的阅读活动中让我们突然发现了情绪的本质是人的生存能力的记忆,所以基础情绪中(不管是六个、七个还是十个的版本)几乎都是负面情绪占绝对多数。还有一本书提到说人类世界越来越丰富的同时几乎忘记了过往岁月中人的真正的喜悦往往就在巨大的伤痛之后。以及因《哲学的慰藉》展开的哲学家的世界有塞内加一句,何必为部分的人生而哭泣,君不见所有的人生都让人潸然泪下。所以,其实人生旅程的本质就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而快乐和幸福的部分只是点缀?也是因为不断做了《情绪》领域的探索,越来越认识到,“情绪是一种构建”,那股势能的形成来自多方面,其中主要之一就是我们自己的期望与我们的感受,懂得调整和管理这些,也容易容易管理我们的情绪很多。

一个是关于幸福。还是那句央视经典之问,你幸福吗?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在提高,八九十年代港台电影的风靡过程中隐约建立起一种有所偏颇的价值观,就是豪宅、豪车、富豪的生活,当然,全世界都有这种“价值观”。但事实呢?三十年下来,无数“富豪”的生活并不“幸福”,并不快乐,所以,到底什么是幸福?物质并不能幸福,那么是精神?其实狠简单,缺什么需要什么,都是这个“需要”害的。缺物质的时候,我们以为如果拥有了,我们就是幸福的。物质不缺的,精神开始缺了,我们也以为如果精神富足了,我们就是幸福的,然而,这比物质难很多。其实,这叫我们以为的“满足”。马丁·塞利格曼建立了积极心理学,在《真实的幸福》里,把这个(感官的、欲望的)满足称为愉悦,追求的过程,称为“幸福”。过程本身才更具意义。好像确实如此,游戏打通关了,极度愉悦,但很快就会失落,因为打完了,反而是还没通关的全过程,是一种我们没有注意到的真正的“幸福”的所在。

在《人格:认识自己,做更好的你》《幸福:追求比得到更快乐》这套小书里,心理学家丹尼尔·内特尔亦是类似视角,并且挖更深,就是又出来了第三层,比追求更深的一层的幸福的所谓的“生活品质”。比如无数个人成长书籍里都提到的为何所谓的精英人群的闲暇并非用来休息,对他们而言,进一步深度学习,才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这不科学啊,用虐来作为休息?这跟喜欢跑步的人动不动就刷个二十公里甚至更多虐到爽,这是什么原理?罗胖庸俗的解释成说那些人狠清楚自己单位时间的价值如何,所以普通休息就是浪费生命,所以他们要做更有意义的事,比如为自己的未来投资。这个解释也是俗到家。从《心流》的视角就非常容易解释,只有不断提高挑战、提高技能,才容易持续处于新的心流状态,维持现状狠容易不断变得无聊,因为要么是新奇感下降和边际效应递减原理、要么是技能已提高而容易掌控而使得现状变得无聊因为缺少挑战和觉醒,所以找虐,反而成为了快乐之路,和游戏玩家一样。所以刚才《幸福:追求比得到更快乐》里的第三层幸福的所谓的“生活品质”其实说的是不断探索和释放潜能,也就是手贱找虐,这比第二层的“追求”的“过程”要更进一步。所以,你幸福吗?

这也容易解释一件事,就是2012年开始的联合国的调查,关于国民幸福度的问题,为何连续多年前五位都是北欧五国,那地方终年寒冷,一年都很少阳光,抑郁比例不低,还国民幸福度最高?其实一如《情商》的无数框架都是说的从自我认知(的性格和情绪)、认知他人(的性格和情绪)开始,也就是情商其实起始于一种觉察能力。而其实幸福的本质,就是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状态,丹麦等北欧几国因为太冷,反而有几乎最“好”(被逼)的机会窝在家里来面对自己的内心,以及与家人相处。而这两个,是其他无数“正常”的国家容易缺的,我们狠容易走出去,没机会(有机会也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内心。这是《幸福:追求比得到更快乐》里第二层,(第一层是愉悦与满足),所谓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种主观感知度,在后者这个表述(主观感知度)上,可能北欧几国是“占”尽了优势,反而是无数可以享受人生(向外、物质等)的国度,并不具有的。还有因此而生的,北欧几国几乎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你可以想象成憋在家里YY出来的,但这就成为他们的文化的一部分,生活方式。当我们的社会里不断有某些人群说,让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创业创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本质上几乎是一样的精神诉求。丹麦叫Hygge,其他几国也都有自己的说法。北欧几国没有明确的zongjiao信仰,教堂对他们而言也只是点缀性的存在,所以也不必拿信仰说事,又或者说,这种自己认同的生活方式,才更具有对自己人生的主宰性感受可言不是?尤其还体现在北欧的维京人的基因血统,一种主动冒险的精神,他们会从小带孩子们做很多的冒险(甚至会危及生命),而我们的大国文化的传统,骨子里,多少父母和爷爷奶奶把孩子护成什么了我们知道。而主动探索探险冒险的基因,不就是刚才说的《幸福:追求比得到更快乐》的第三层?

一个关于游戏化,其实是内驱力。先看游戏化,同样是Vision(为了联盟、为了部落)、规则、反馈、不确定性,在游戏里就是那么让人幸福和激动,而在公司里,Vision、规则(流程、制度)、反馈(KPI)、不确定性(意外、变故),都是让人皱眉的事。为何同样的元素,可以产生如此的天壤之别?这就是“游戏化”这个领域(参见《游戏改变世界》《游戏化思维》《游戏改变人生》尝试探索的事,看看还能如何把背后的机制抽离出来应用在工作、生活、学习上,让人的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更多的驱动力和乐趣。其实刚才的四个元素背后的主要差异点就是一个是娱乐,这是人的本性,喜欢娱乐,任何事,是工作、还是娱乐,马上就会因为这个本性而完全不一样。这在很多分析人性和思维的书里都有描写,后者比如《全新思维》的右脑六力之五。还有一个主要差异点就是,游戏是自己选的,自主参与,工作很多时候不是(虽然接受一份工作的择业那时好像是)。这个也就是《内在动机》《驱动力》所提到的内在驱动力(两位专家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的强大,也就是有钱难买我乐意的背后机制。

所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以及什么人生如戏?某个角度看,人生就是一个游乐场,只不过,千人千面。如何走一遭,都是各自自己的经历和旅程。

书声 丁布

2021.1.18

你可能感兴趣的:(A03《人生是个游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