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陪我一起成长,我陪您慢慢变老

我是花儿,您是阳光!

      今天,费玲妹老师给我们分享的《隔代教育    亲子关系的新视角》,让我对隔代教育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是啊,祖父母丰富的人生经历,是孩子们百听不厌的故事题材!试想一下,如果不是老人家的口口相传,我们怎么能知道插地藏香、吃粽子、做香袋的乐趣呢?

      费老师在分享中指出:“隔代教育问题,影响着两代人的亲子关系。”的确,当今的社会,年轻父母一辈面对工作、生活的压力大,照顾家庭、孩子的时间就少,如果我们老师能够与祖父母辈沟通好孩子的教育问题,让祖父母辈加到现代教育模式的行列来,再加上他们对孙辈的亲情关系,使孩子的心理和情感上得到支持和安定,这岂不是解决了父母辈的后顾之忧了吗?那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就更融洽了?

      如何让祖父母辈参与到现代教育模式的行列来呢?费老师为我们做了引领,让祖父母辈参与假期实践研究,(与孩子一起参加暑运动,与孩子一起包饺子,包粽子等)与孩子一起互学(读书、看报、写字等),线上线下,架起了两代人教育难的桥梁!

      听到这,我不禁自问:我们乡村小学的隔代教育又该如何引导呢?60、70年代辈的祖父母的知识文化水平稍微高点,可能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还可以,但50年代的祖父母辈操作起来就困难点了,因为他们识字不多,最多会电话,发语音微信。(像我妈妈,就是50年代的人,只会用老人机。)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我是瓜,您是藤!


        很快,费老师就为我揭晓了答案:现代家庭教育需要隔代教育协助教会孩子生活技能,学会做人,祖父母辈还可以传授孩子传统文化知识。是的,就像我的妈妈,我的婆婆,虽然她们只会用老人手机,可是她们包棕子、煮饭手艺很厉害,我儿子从她们身上学到了这两项本领,他一个人在家,绝不用担心他会挨饿,有时工作忙,回到家,还可以吃他煮的饭菜。

        一个老故事,一项新本领,一种老游戏,只要我们做好组织,让孩子的祖父母辈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中,隔代教育就不再是过分溺爱,隔代教育也能跟上时代的需要,隔代教育也能让亲子关系不再疏远,隔代教育也能让孩子成长的空间更宽更广。

      费老师的分享,让我对隔代教育不再迷茫,我会利用我们乡村小学特有的资源,让我们乡村的隔代教育也精彩起来,我也要建立起隔代教育群:寒假,让孩子们与爷爷奶奶们学做过年米饼、糖环、糍粑(我们这里过年必备),让孩子们与爷爷奶奶讲关于年的故事,读关于春联的文章;暑假,让孩子们与爷爷奶奶割稻谷、晒稻谷、插秧等,让孩子们把学到的写成文章读给爷爷奶奶听,让他们帮忙纠正步骤,同时,这样的活动,让他们拍成视频上传进行评比。我想,这不是一举两得吗?爷爷奶奶教我渐渐长大,我陪爷爷奶奶慢慢变老!

我是水,您是河!


      除此之外,我想还需要改变我们以往的家长会模式,要改变老师站讲台,家长坐下面的模式,我们老师应该像平时赴宴席一样,围围坐,拉拉家常,谈谈心,营造互相交流的氛围。同时,我们还可以构建“家家联动”关系,让想成长的家长联系有经验的家长,共同探讨“育子心得”。(我这也是受我们班一部分家长的启发:我们班江静雯同学的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很有一套,三年级时,她无意中在班群上说她静雯语文考了100分,其他家长震惊了,到了三年级,语文还能考100分,那阅读、作文得多厉害啊,就纷纷向她讨教,加她私信。黄子鸿家长干脆当起了群主,拉那些想成长的家长建群。她们双休日的时候会带孩子到草莓地摘草莓,到足球地玩耍,到狮山爬山,学期结束甚至带孩子到卡拉ok厅唱歌放松(当中还邀请我去,我以工作忙委婉地拒绝了),这样的正能量的“家家联动”模式,不正是我们对于提升家庭教育品质所需要的吗?

我是树,您是根!

      我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说过: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有言传有身教,他认为身教重于言传。所以说,为了提升家庭教育素质,我们老师义不容辞!

你可能感兴趣的:(您陪我一起成长,我陪您慢慢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