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窄门》,实在让人感觉太悲伤了。纪德写了一整本小说来说明,幸福有「幸福」跟「更高的幸福」两种。我,我们应该都只求幸福就好了。
法国作家纪德(1869—1951)78岁获颁诺贝尔文学奖,他在40岁的时候,写了 《窄门》这本小说。
故事描述阿莉莎和杰罗姆这对青梅竹马,彼此相恋相思十馀载,最后却不能相守。
为什么?因为阿莉莎坚持「人不是为幸福而生」。
什么?风啊,雨啊,闪电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為什麼愛情最后不是一起生活?隧道尽头不是光明的生活?
给我一个理由,一个理由就好了!有的。纪德回答了。
纪德写了一本小说来说明,幸福有「幸福」跟「更高的幸福」两种。
一切坚固的东西
纪德成长并活跃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期,那是一个思想流派纷呈,社会生活习惯剧变的年代。马车被汽车取代,煤油灯被电灯泡取代,生活一下子进入了「现代」。
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里面说得很清楚: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的相互关系。
日常生活,家庭生活,精神生活,原本固有的基础原则都在重组。
人们会痛苦,会烦闷,会旁徨。所以,这个时代出现的文学作品,不管是诗歌还是小说,都尝试在迷雾当中找到出路。
生于富裕家庭的纪德,诗人母亲认为「孩子应当顺从,而不需要明白为什么」,巴黎大学法学教授跟他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向我解释清楚」。
纪德从小,就在面对于顺从直觉还是要分析现况的疑惑。欲望跟理想,要不要依循道德跟理性划出来的道路而行?
幸福是一条窄路
小学开始,纪德就有「不良习惯」。这是学校给家长的警告,他们发现这小孩喜欢男生。
小纪德也很困扰,后来,他发现自己喜欢美丽顺从而且喜欢阅读的表姊,并在后来娶了她。表姊,不,纪太太一辈子都很痛苦。纪德的生活,纪德的挣扎,纪德的思考,持续的被转化成他的作品。
《窄门》里的杰罗姆,爱上表姊阿莉莎。她也爱他,而且爱得很深刻。或者,怎么说呢,表姊爱表弟,爱得很深奥:
我常常感到爱情是我身上最美好的东西,我的一切美德都由此而来。是爱情使我超过我自己。要是没有你,我会重新落到我那平庸天性的可怜的水平上。正由于我抱着与你相见的希望,我才永远认为最崎岖的路是最好的路。
可以说得白话一点吗?可以。
那就是,我们可以相爱,但是,我们不能让自己俗,不能只执著在朝朝暮暮的相互依偎跟甜言蜜语。不,不可以。我们的幸福建立在美德的坚持。
可以讲人话吗?可以。
阿莉莎留给杰罗姆的日记最后是这么写的:
主啊,你指引我们走的路,是一条窄路——窄到容不下两人并行。
是最美好的情感
这个表姊会不会太「作」了?
表弟去高中讀書,去巴黎高师求学,去当兵,去工作,他们两人只能通信,只能偶尔见面。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们好几个月不见,终于见面,独处,在海边散步,可是,天气实在太热:
才过了一会儿,我们就觉得潮乎乎的手握在一起太难受,于是松开了——两只手凄凉地垂落下去。
只是远距离的思念,偶尔的身体接触,这样的小说读起来,岂不是急死人了?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茱丽叶》两人至少还有楼台会,还有情话绵绵,还有最后的诈婚诈死让情节跌宕起伏。 《窄门》是怎么做到,让纪德说出如下的评语呢:
假如我今天死去,我的全部作品将会在《窄门》之后消失;只有《窄门》会受到人们的关注。
首先,被纪德投注「最美好的情感」的《窄门》,是极佳的「诗化小说」。
这是跟他同时代的法国象征派诗人古尔蒙,1893年提出的说法:「小说是一首诗篇,不是诗歌的小说并不存在」。
再来,这是一本在叙事风格和笔法上面相当有创意跟新意的作品。
刚开始是传统的主人翁主观描述的笔法,接著加入两人的通信,然后还有表姊最后留下的日记。这让我们得以对比我们本来的想像,主角的认定,还有最后的反证。
为了另一种幸福
诗人博尔赫斯说:纪德是我们同代人中最重要的人物。木心说:我曾苦学法文,就为了想去巴黎拜访纪德。
纪德本人最喜欢的作家则是俄罗斯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他还在100年前的1922年专门作了主题系列演讲,内容最后整理成《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出版。纪德说:
当他本人的思想通过人物之口表达时,他好似多么雄辩。他借给他们生命。他活在他们每人身上,他将自己托付给人物的多样性,这样做的最初效果就是保护了他本人的不连贯性。
纪德跟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同的地方是,他这个人的创作有个连贯性的主题。他的「道德三部曲」:《窄门》、《田园交响曲》、和《背德者》,都聚焦在道德和欲望之间的天人交战。
阿丽莎说:「幸福不能让我们满足,也不应该让我们满足,我们生来是为了另一种幸福!」
跨入另一种幸福,那种更高的幸福的门实在太窄,纪德三进三出不得其门而入,只能我心向往之。
我,我们凡人,何其幸运,我们在旁边看看就好。
看看,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