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看那些功过是非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大概还是《人民的名义》,可能是因为太久没有认真读书,导致这本书读起来异常痛苦,不知道是因为历史过于厚重还是因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悲剧。

    原来以为当皇帝是个很自在的事情呢,天下尽在一人之手,看了这本书才清晰的知道原来就算是皇帝也有那么多掣肘,也有那么多身不由己。正德皇帝倒是很有个性,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但这些做法往往与群臣相悖,大多数文臣认为其迹近荒唐,庆幸的是他在位时间不久。但正德皇帝在位的所作所为为之后文臣的做法埋下了伏笔。万历特殊在即位时才只有9岁,首辅张文臣、大伴冯保、生母慈圣太后等等都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开始就开始被灌输敬天敬祖、节俭、勤勉诚恳等等思想,就算是皇帝,经筵时没能端坐也要被训斥“为人君者,可不敬哉”。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万历难免心中郁闷,没有自由,时时被道德伦理框住,名义上他是天子,实际上他受制于廷臣,所以后期的皇帝对一切消极对待。

    书中着重介绍了两任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责难陈善”是小皇帝赐给申时行的字,旨在希望他的老师能规劝他的过失,提出有益的建议。万历即位的前十年,张居正主张正确,但他的铁面无私也成为他的倒台埋下了伏笔。张居正错在他不懂皇室的情谊不同于世俗,它不具备世俗友谊的那种处于互相关怀而产生的永久性,错在自信过度,不能谦虚谨慎,不肯对事实做必要的让步。申时行看穿了文臣的双重性格,即虽称公仆,实系主人;有阴必有阳。帝国体制上实施中央集权,其精神上的支柱是道德,管理方法则依靠文牍。个人的私心会随时随地变迁,只有伦理道德永恒不变。道德至高无上,它不仅可以指导行政,而且可以代替行政。一项政策能否付诸行动,实施后或成失败,全看它与所有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扰,否则理论上的完美仍不过是空中楼阁。道德不过是借口,问题的症结是廷臣的安全感。所以申时行选择了一种温和的方式尽力调节各个关节的矛盾,但很多人认为他是个大和事佬,牺牲原则的政客,但就算申时行倾尽心力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个尾大不掉的局面已经很难扭转了。

    海瑞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极端的廉洁,极端的诚实,但也是极端的粗线条,极端的吹毛求疵。这样的人注定无法在朝堂上为人所容,所以下场也凄凄惨惨。戚继光是个很看得清的人,他知道组织上的低能必然造成装备上的落后,而他之所以获得成功的要点在于他清醒的现实感。李贽这个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提出了我们是否应该让每个人公开承认自己的私心,也就是自己的个人打算,以免口是心非而阴阳混淆?

    看历史还是很有趣的事情,也许我会再看一看明朝那些事,或许再看看别人的角度能帮助我更好了理解这本今日读起来甚是吃力的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历十五年》:看那些功过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