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决定了心态

每次无论是去孩子奶奶家还是外婆家都会经历同样一件事——喂饭,不管孩子当时是在看电视还是在玩玩具,只要能把喂到嘴边的饭吃进去就是乖孩子。在长辈眼里,孩子吃饭是首要大事,能不能独立专注的做事则是以后的事。

很郁闷长辈们把需要时间段养成的习惯推给了时间点,而我也不自知的把时间点上发生的问题扩大到了时间段。

郑渊洁在他的《郑渊洁家庭教育课》里说过,生了个孩子,等于给自己一个重活一遍的机会,重新经历一遍儿童时光。

以前看这句话时,我认为重活一遍的意思是陪孩子重新经历一遍童年时光,玩没有玩过的玩具,看没有看过的风景。后来,听了张旎老师育儿课后,对于“重活一遍”这句话我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玩具、风景等等都是感官上的体验,而重活一遍的真正意义则是心灵上的体验,借由孩子的成长看到自己的成长过程,看到了自己,才有能力理解别人。

做父母以前我们也是孩子,我们父母做父母以前也是曾经的孩子,每一代人养育下一代都有自己的观念,这个观念从哪里来呢?绝大部分父母养育孩子都是出于本能的爱和个人的感知和认知,俗称经验。

父母对孩子的爱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却会因为每个人的感知和认知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养育观念。每个人对世界都有自己的感知和认知,我们都是通过自己的视角去看世界,而在这里面存在着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

不可控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身份、性别、国籍、性取向、心智/身体状况、种族/族群。可控因素包括:教育、政治信仰、家庭、组织职责、语言沟通能力、收入、信仰、外表、工作经历。

知道这一点后,我最大的收获是能理解长辈给孩子喂饭这件事。我和长辈之间有太多不一样的地方,怎么能要求他们和我的想法一样呢。我让孩子独立吃饭和他们给孩子喂饭都是在表达爱,凭什么我就认为自己的方式是爱,而他们的方式就是溺爱呢。

原有的认知让我掉进了逻辑陷阱,把时间点上发生的问题扩大到了时间段。认为孩子每个星期去长辈家一天,被喂一两次饭就会变得失去独立吃饭的能力,可事实上孩子的成长会有很多可能性,我想到的却是最不好的一种,而这样的认知除了让我变得焦虑外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

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的陪伴、鼓励和呵护唯独不需要我们的焦虑,而认知的扩展可以让我们更平和。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决定了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