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长源自家庭教育06:孩子应该拥有自己的人生

小野兽育儿的“人的成长源自家庭教育”这个主题的文章,从孩子养育方式的选择开始,进行了如此之多的思考,是因为我想避免一个困境:很多时候,对孩子的养育,会成为了父母对自身成长的一次内心治愈——父母希望在孩子教育中补充自己的人生缺憾,或者实现自我成长中未尽的心愿。

这经常让我们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因为,父母养育的核心是辅助孩子完成更好的自我实现

孩子应该拥有自己的独特人生,他们的成长不应该与父母的过往人生纠缠在一起。

我在谨慎的思考和探索,我的孩子应获得怎样的成长。

我们要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进行区分,家庭教育应该尽量去应试化,提供应试教育之外的内容,核心是让孩子在成长中获得更好的自我实现。

正如《园丁与木匠》中所说:“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应试者对于发现关于这个世界的新的真理或是挖掘这个世界蓬勃发展的新方式都没有多大帮助。”[1]

同时,我们要减少刻意教授,避免精细化养育和过度养育,让孩子自然的与环境协调互动,形成对环境的感受力,对生活和成长的热爱。

尤其对于学龄前的儿童,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探索式学习。

他们尽可能广泛的探索各种可能性,这种探索让孩子发现了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将在他们成年后支撑起他们做事情的能力。

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还没有获得很好的发育。所以,他们的控制能力,专注力相对较弱。

而且很多情况下,孩子们依靠情感与环境互动,缺少理性。所以,他们是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来体验和感知这个世界的。

我们应该接受并支持孩子们自由的探索、体验,而不是让他们做一些对专注力要求特别高的刻意训练,更要避免刻意训练他们的专注力。他们的小脑袋里,常常混乱、狂野、但也充满诗意。

其实,如果孩子发育为探索型思维,同样利于应试教育的学习——对于思维能力强的孩子,题目是一个问题,对于思维能力弱的孩子,很多题目变成了知识。

研究发现,一个婴儿越积极地探索他生活的环境,就越有可能在之后的青少年时期获得学业上的成功。

研究者对374个5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了行为活动测评,包括爬行、试探和摆弄,然后追踪他们在之后14年里的成长。他们发现,那些学业最好的的14岁青少年正是当初那些最忙于探索世界的婴儿。[2]

我们已经探讨过一些非刻意教授的养育方式:父母的高效陪伴,丰富的日常生活,丰富的家庭交流,父母的自我成长。还有我们下接下来要探索的自由的玩耍

简单说明一下:自由玩耍,不是不受约束和限制的玩手机、电子游戏、看《小猪佩奇》或者《熊出没》,而是出于有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全情投入的进行积极玩耍,比如玩积木、和爸爸玩追逐游戏,和家人玩捉迷藏,各种角色扮演游戏,阅读绘本(对,对于孩子,这也是在玩),在树林里拣松果……


文献资料:

[1]艾莉森·高普尼克:《园丁与木匠》,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

[2]伊恩·莱斯利:《好奇心》第3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3]图片来自网络,部分进行编绘

知识推荐:

1.艾莉森·高普尼克:《园丁与木匠》

2.伊恩·莱斯利:《好奇心》

3.人的成长源自家庭教育”系列文章:

01你的养育方式是正确的吗?请多思考!

02我们的家庭教育是“距离高考还有多少天?”

03上大学是为了让你过普通人的生活!!

04斯金纳的老鼠,巴普洛夫的狗,我们的孩子

05上大学并没有改变我们的命运

06孩子应该拥有自己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的成长源自家庭教育06:孩子应该拥有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