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课社会心理学第四讲:自我、身份与自尊

中原焦点解决团队高级五期 讲师第13期  贺变丽 坚持分享第1383天 2022—3—29

      身份与自尊也是在谈自我,身份就是角色,自尊是自我的重要部分。

        通过学习,可以对自我有调整,不管是高自尊还是低自尊,对自己评价高低如何,都可以通过学习改变,关键在于以后会怎么样。我们会被过去所影响,但不会被过去所决定。学心理学可以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会有更多觉察,有觉察就会有变化。

      陪伴来访者自我成长的咨询,会对过去有很多觉察,比如多年来想说没地方说的话,未完成的情节等,这个过程中可能有埋怨,有痛苦,这是成长过程中的常态。

一、自我

1.定义: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概念,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评价和定义,有的人非常优秀,但他认为自己不行。自我概念源自于重要他人(家人、老师、同学等)对我们的影响和评价,尤其是主要抚养者的影响。与周围人的互动和自身经历也会让我们对自己有评价,形成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形成之后,有了更多的尝试及行动,带来一些成功经验,是可以改变的,包括自证预言的内容都是可以改变的。如果这些体验是更不好的,可能会再次退回去,再让他动,可能会更加困难。此时,可以引导他去尝试做一些小的行动,容易完成的事,当他成功之后,对自己的评价就会改变。

2.内容: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

      生理状态就是人的身体情况,对待老年人最好夸他年轻、精神状态好、气色好、有用,这就是他的需求,会给他带来好的情绪状态,情绪好了,身体可能更好。自我概念需要别人的反馈,当然,我们也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别人赞美你,其实是他再赞美自己所认同的部分,如果他否定你,其实他是在否定他自己所不认同的部分。

      咨询师在咨询中,如果特别想帮来访者,想去改变他,稳不住的地方,我们就要觉察这是怎么了?这些往往是与自己有关的部分,我是一切的根源。

米德、詹姆斯:

主我:我是谁(真实的我)

客我:我认为我是谁(自我评价的我)(重新建构)

镜我:我认为他人认为我是谁(像一面镜子一样,我认为别人的评价和看法)(关系问句)

我(主我)觉得我(客我)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镜我)

罗杰斯:自我概念(客我)比真实自我(主我)更重要。

        你是谁(主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认为你是谁(客我)

      在我们的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事更关键,往往会高估自己的重要程度,这叫焦点效应,会导致透视度错觉。

        主我一直在变,客我会有新的调整,周围的人也会反馈对我们的评价。焦点中的重新建构就是改变客我,调整对自己的评价。

      人不要太自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关注,其实,地球离了谁照样转,比如高位的领导,退休后很不适应。对于家人来说,你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要多陪伴家人。

3.自我的结构

1)物质自我——基础      生理

自我的载体

        每个人先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特别是年老的人,体会更深,也可能是刚需。比如孩子出现了状况,家长学习动力足,孩子好一些,就不愿学了。

身体是一切的载体。

2)心理自我——中介      心理

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

        怎么去了解自己的内心,特别是有的心理状况,自己还不了解,别人一说情绪就来了,这背后都是有原因的,与自己内心世界有关,学完心理学,会让我们更了解自己。哪些地方有情绪,有卡点,有认知,就会越来越明白,越来越通透,幸福指数也会提升。

3)社会自我——核心      社会

扮演的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的核心

      社会自我的核心是角色,我们生在世上,扮演很多角色,每个角色都担负一定的责任,该完成的责任没有完成,是社会功能不好。人生来有很多不如意,有很多限制与不自由,正是因为这些,才让我们日后更如意,比如养孩子,到了老年之后,你老有所依。

        该完成的社会角色必须要完成,判定一个人健康程度、适应程度重要的指标就是看一个人的社会功能。

4)理想自我——驱力      理想

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个体行动的原因

        理想自我会推动我们向前发展,人需要有理想、有奔头。咨询中,去探讨来访者想要的未来,有的孩子没有长远的理想,甚至会放弃自己的生命。

5)反思自我——反馈      反馈

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

      别人会如何看我,哪些是确实存在的,我们既不能全盘接收,也不能全盘否定,要把别人的观点和评价过滤一下,这就是反思自我。

4.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自我引导

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引导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家人对他否定很多,会形成比较低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较低,行动中可能会处处受挫。青春期孩子要完成自我统一,否则就会发生混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意义何在,想的太多,陷在自己的世界中,可能会抑郁。   

        自我统一包括孩子的外貌、学习成绩、自己的能力等多方面,青春期孩子更注重形体,有的孩子长得挺好,会认为自己很丑。有的人长的很丑,但自以为很漂亮,会做出一些让人讨厌的行为。有的孩子会有形体障碍。

        自我概念较低,会有不配得感,会否定自己,攻击自己,得到会认为是一种背叛。比如妈妈是离婚的,女儿往往容易离婚,否则她会以为是对妈妈的背叛:妈妈一生都不幸福,自己怎么能拥有幸福呢。找对象会找不如自己的,婚后在痛苦中生活。

2)解释经验,自我解释

相同经验不同解释:考试95分。学生A认为自己能力一般,学习困难,感到欣喜。学生B很感兴趣,学习有信心,认为是失败和挫折,懊恼沮丧。再比如,考上985的大学还认为自己是失败者。

3)决定期待,自我期望

破罐子破摔

情景要求,行为解释,自我期待(就我这样,还能考上大学吗?)

有两种人过得很幸福:自己真行,认为自己真行;自己不行,也认为自己是不行的。(自知者明)

活的不幸福的人:主我上真不行,客我上却认为自己很行,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小姐身子丫鬟命。

5.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的顺序是: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婴儿期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他一哭大人就会关注他,慢慢才发现只有身体是自己的,原来妈妈是妈妈,爸爸是爸爸,我是我。

      慢慢大了之后,孩子与别人有沟通和交流,就需要学习怎么说话,怎么和小朋友相处,怎么分享玩具,怎么玩游戏等等,就有了社会自我。孩子小的时候能稳定居住最好,孩子的朋友也是稳定的,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帮助。孩子的朋友至关重要,有很多知识是在朋友交往中学到的,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朋友,千万别否定孩子的朋友。

      孩子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第二次萌发(第一次是三四岁时),更多地思考自己,思考自己的内心,考虑社会需要和自己需要,继而有了独立意识,形成心理的自我,到25岁之后可能调控的比较好。

      父母成长到哪个程度,就能引领孩子走到哪个程度,只有我们自己成长好了,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引导孩子。

1)生理的自我

原始形态,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占有、支配、爱护

8个月——3岁(婴儿期)用“我”来说话

物权感:用我来说话。

2)社会的自我

处于自我的中心,用社会标准约束自己,了解期待,调整行为。

别人评论,自己不知,多说好话,多支持。

3岁——13岁、14岁(幼儿、童年、青春前期)

3)心理的自我

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要求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

青春期——成年,十年左右。

二、身份

1.身份的定义: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身份就是角色,社会对我们的角色有什么要求,自我也会有理解,自己是否认同这个角色。

        如果来访者对自己的角色不认同,可能就不想做咨询,所以咨询的原则是:来不拒,去不留。再比如有的人做了爸爸妈妈,但是自己心智还不成熟,虽然有了这个身份,自己却不认同,认同角色要经过磨合阶段。

      笑话:新娘结婚当晚不自觉回到娘家,这就是标准的角色还没认同。

2.身份的特点

1)客观性

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他人与公众认可的,因而是客观的。

2)主观性

      身份以自我概念为主要表现形式,自我概念可以理解为个体对自己身份的意识,因而具有主观性。

      主观性是指我们自己怎么看,同样的身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有的人说我有这样的身份就要好好去做,有的人可能得过且过,每个人的自我概念是不一样的,对自己的角色看法也不一样。性格决定命运,更多的是态度决定命运。悲催的人生可能有悲催的性格,有悲催的处事方式。同样考心理咨询师证,可能会有不同的发展和结果,做事要用心,要有匠人精神。

3)多重性

      我们的身份是多重的,也就是多种角色。

4)稳定性

在一定时期内,角色是比较稳定的。

5)契约性 

      身份不会一下子就结束,会有契约,比如和单位签的聘任合同。

三、自尊

1.自尊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还包括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

        自我尊重要有高自尊,要看到自己的优势、特长,对自己有更多了解,才能真正尊重自己。有的人是作贱自己,因为他有不配得感,希望别人能统领自己,他会去膜拜他人、信仰他人,以获得安全感。

        自尊与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有点相关,人在一个圈子里呆久了,资历深,年龄长,就会特别需要别人的尊重,否则就会感觉被否定、被攻击,自己的价值感会受挫,与年轻人会有冲突。

      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自尊涉及到:

        是否对自己有积极态度

        是否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

        是否感到自己是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结婚必须有房有车,好多都是比较的结果,如果没有,女孩子会觉得不尊重她。

2.自尊需要:

个体:成就、优势(优越感)、自信的欲望

      有成就感就会感觉有自尊,每个人都希望呈现自己的优越感,比如女孩谈恋爱时,会聊男朋友对自己有多么好。

      有的人在朋友圈秀恩爱,可能现实确实如此,是真爱,也可能有的是内心需要,缺啥晒啥。

社会: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每个人需要的会有不一样,有的人需要名誉,有的人需要赞赏,缺什么会需要什么。

3.自尊公式

詹姆斯提出:自尊=成功/抱负

自尊取决于成功和获得成功对个体的意义(成功是你在乎的吗?对你有意义吗?如果是在乎的,就比较看重)

        成功越大(多),自尊越高,抱负越大,自尊越低。成功和自尊成正比,报复和自尊成反比。

        一个人报负较小,可能获得的成功就多,自尊水平就会提高,幸福指数也就比较高。最怕的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平时一小步一小去做,获得小成功,拥有小确幸,小成功积累的多,自尊水平就会提高。

自尊源于比较

自尊的威胁往往来源于身边的人

      我们往往会更容易嫉妒身边的人,比如闺密或同学。

      上图中所说的完美老婆几乎不存在,如果说存在,那就是别人家的老婆,所以说好多都是比较出来的,也是想象出来的。不如怜取身边人,珍惜自己身边人。

4.自尊相关心理学名词:

1)辐射效应(扯虎皮拉大旗):用有权有名的人抬高粉饰自己。

2)对比效应(武大郎开店):高我者不用。嫉贤妒能,不敢用水平比自己高的人。小心眼,不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反而一味嫉妒别人。领导压制有才能之人。

5.高自尊与低自尊比较

1)低自尊者特征:贬低自己,不自信,无价值感,人际敏感,不愿意敞开心扉,抵制变化

2)高自尊者特征:自信,对自己有客观的评价,接纳自己及他人,甚至是自己的对手也能客观看待,愿意敞开心扉,适应能力强

        学习这些内容别往自己身上套,我们要明白的是自己想要啥,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走。

6.影响自尊的因素

1)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正确关系

积极、正向关系、鼓励、正强化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有两个因素影响非常大:亲子关系和言传身教。亲子关系良好的孩子会形成高自尊,不要只盯着孩子的成绩,要关注孩子德、体、美、劳等方面。

2)行动表现的反馈——及时表扬和鼓励

学会夸奖:夸具体细节不夸全部,夸努力不夸聪明,不要夸宝宝真棒,好宝宝。

        家长要学会欣赏孩子,接纳孩子,相信孩子想要有更好的心,赞美的同时也要有规则。当孩子笃定地认为父母是爱他的,他是值得被爱的,他行走在人生中就会有底气。否则,他的人生就会有很多痛苦和纠结。

      要学会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活动性质

正反馈

      发现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做我们擅长的,自尊水平就会高。

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参照群体

相似性比较,恰当的位置

        如果比较,要选择恰当的位置,最好是自己跟自己比。最重要的是明白想要的是啥,朝自己想要的方向前进,不要忘掉最初来时的路,不要忘掉初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筑基课社会心理学第四讲:自我、身份与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