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两本敦煌书杂记-敦煌的历史(一)

        前两天看了樊锦诗院长的讲座,八十几岁的高龄还讲的兴致盎然,虽然全长两个多小时但感觉一点不嫌长,听完深受感动。意犹未尽,又迫不及待的买了几本书来读。一本是《灿烂佛宫》,一本是《报恩父母经典故事》。因为我自己从来没去过敦煌,也没有专门去研究过敦煌,只是略微读了两三本书,是不可能写出很深刻的文字的,所以下面的内容只是对书中内容的再整理,并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也能对敦煌有一个略微的了解。

千佛洞的诞生

        祁连山终年积雪,白雪皑皑,每当冰雪融化的时候,雪水就会汇集成许多小河。在三危山和鸣沙山之间就有这样一条小河。当地人把她叫做宕河,后来叫讹了,就叫成了大泉。宕河在接近敦煌的地方消失在沙漠中。

        “公元366年的一天清晨,天还没亮,一个从中原云游到此地的和尚正漫步在宕河畔,路途劳顿,他便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于是在一处面对三危山的高地打起坐来,他闭上双眼开始默念佛经,不知何时他彷佛察觉到有一股强烈的光线照在他的眼睛上。当他睁开双眼时,忽见对面的三危山顶绽放万道金光,在金光中彷佛千佛化现。和尚感觉到十分奇异,他想是不是因为自己虔诚的修行得到感应,于是决定在这里住下来继续修行,便请来工匠,在宕河西岸的岩壁上开凿了一个石窟,用于坐禅修行。” 这名和尚叫乐尊,这个故事记载于唐代的一块石碑上。

        不久,有一个从东方来的叫法良的和尚也来这里,在乐尊的禅窟旁边又开凿了一个石窟。此后石窟开凿越来越多,有的是和尚们用来坐禅修行的禅窟,有的是世俗的人用来礼拜的洞窟。到了唐代已达1000多座,于是这一片石窟被称为“莫高窟”,又名千佛洞。

读两本敦煌书杂记-敦煌的历史(一)_第1张图片

丝绸之路-敦煌

        据《左转·昭公九年》中记载:“允姓之戎,居于瓜州”。这个瓜州就是现在的敦煌。战国至秦朝,这一带居住的是塞种人(属伊朗语支以及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原是住在中国新疆伊犁河流域的游牧民族)、乌孙人、月氏(zhi)人。后来月氏人逐渐强大,打败了乌孙人,又把塞种人赶到了帕米尔一带。西汉初年,匈奴人开始崛起,发兵征服了月氏,将一部分月氏人迁移到了中亚,成为大月氏,另一部分仍然住在祁连山一代成为小月氏。在此期间,汉高祖刘邦曾与匈奴战争,结果大败,不得不采取和亲的办法。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朝有了足够的物质基础,就改变和亲政策,采取了抗击匈奴的策略。为了联合曾被匈奴打败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西域,但经过河西走廊就被匈奴俘获,拘留了10多年才伺机逃走。等到他到达大月氏,发现大月氏已经居住在中亚水草肥美的地方,生活富足,无意东归。张骞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他对沿途西域的地理、物产和民族风俗都做了详细的调查,为汉武帝打通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资料。

        就在张骞出使西域的同时,汉武帝对匈奴进行了一系列打击,占领和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简称“河西”,位居中国西部地区,在甘肃省的西北部,北山—阿拉善高原以南,祁连山以北,是一个呈北西—南东走向的狭长地带,因形似走廊地处甘肃黄河以西而得名)。公园121年设置了酒泉、武威,公元111年设置了张掖、敦煌,史称河西四郡。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所以在敦煌城西又设立了阳关和玉门关,敦煌便成为中国的西面的门户。

        公元119年-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与乌孙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他的副使又访问了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本地)、康居、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北)。随着汉朝经济的不断发展,便连年向西域派出使节,中国与安息(伊朗)、条支(叙利亚伊拉克)、身毒(印度)等国有了经济文化交流。西汉的丝织品、麻织品、漆器、铁器等先进手工业品不断输出到各国,而国外的葡萄、石榴、胡罗卜、橄榄、琉璃、西海布(波斯毛毯?)也传入中国。由西汉首都长安经过河西走廊通往中亚、西亚的这条交通要道,被中外历史学家成为 “丝绸之路”。

佛教传入

        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前566-前486),他出生在古印度与尼泊尔边境地区,本是净饭王的太子。但他在宫中生活很不愉快,便一直思索人生的意义。由于苦思不得其解,便决定出家修行(这应该是出家的来历)。他看到外面的人生活很苦,便决定在树林苦修,但依然不得解。后来来到一颗菩提树下打坐,突然大彻大悟,从此开始传道说法。人们尊称他为释迦摩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他不断弘法,倡导和平慈爱,自我牺牲、克制欲念、禁止残暴、诚信无私,反对种姓制度(印度种姓制度至今还影响着印度社会)、主张人生平等。释迦摩尼生活的时期大约与中国的孔子同时期,那个时候,印度存在很多小国,在释迦摩尼死后,佛教势力仍然不强大。

        公元3世纪左右,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印度。阿育王十分崇信佛教,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他曾建立八万四千座佛塔。这一时期佛教空前发展。

        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经中亚传入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历史记载汉武帝攻打匈奴的时候曾缴获一个金人,很多人认为这个金人就是佛像。到汉明帝时期,曾派人到西域迎接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到京都讲佛法;次年于洛阳城修建白马寺,作为高层们宣扬佛法的场所。

        佛教初传入中国时候,收到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强烈抵制,因此佛教与儒、道之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因为佛教出家修行不顾妻子孩子和父母,这点和儒道所讲孝道产生强烈冲突,后来佛教为了适应儒道,便有中国和尚编写出很多报恩经来融合佛教与儒道。)。然而北方少数民族(五胡)没有太强烈的儒家思想,佛教信仰便很快流行起来。到东晋十六国(魏晋南北朝中后期),北方佛教石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一时期著名的高僧鸠摩罗(他曾翻译国很多佛教经典)什就长期在北凉传教。鸠摩罗什出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一代),从小出家当了和尚,9岁随母亲到克什米尔一代拜师,逐渐显露才华,12岁回疏勒已经有很大名气。前秦苻坚曾为了鸠摩罗什讨伐龟兹,后来苻坚在肥水之战(前秦与东晋大战)打败而亡,鸠摩罗什就留在了姑臧(今武威)。后来鸠摩罗什来到长安逍遥园讲经和译经,期间共翻译经74部、284卷,并有弟子3000人,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敦煌与西域接近,是我国最早解除佛教的地方。在佛教传入初期,来往西域和中原的高僧们常常在敦煌讲经说法,或作短暂停留,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敦煌一地的佛教发展。北魏以后,佛教在敦煌快速发展,一些又名的高僧出自敦煌、寺院和石窟开凿也十分流行,使敦煌成为一个颇有影响力的佛教都会。这就是开头那个乐尊和尚故事的背景。这也是为什么敦煌文化都与佛教有关的原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编程语言,hashtable,datagrid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