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析高手炼成记:我是怎么摸到财务分析的门道的

我大学学的就是会计学,说句实话,上大学时并不喜欢会计。我印象中填报的高考志愿是“经济管理专业”,结果进去之后发现,学校有一个系是“经济管理工程系”,下设三个专业:会计学、审计学、劳动经济学,我也不知是何原因被分到会计学专业。

大学时期学习成绩居于中等偏下,不是老师教得不好,而是当时对会计专业没有兴趣。无聊之际,经常躲到图书馆看书,当时读了很多经济学、管理学、企划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书,而且也读了很多布满灰尘的马恩列斯毛的著作,当时马列图书馆管理员大姐都用异样的眼神看我。这些看似很杂的书其实对我后来的工作帮助很大。

大学毕业之后做了三年会计,真真的把会计工作做够了,觉得实在太枯燥无味了,天天做凭证,月月做,翻来覆去的做,味同嚼蜡。当时很想找一份不做会计而且又能养活自己的工作,没想到,机会说来就来。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招聘网站看到北京一家信用评级公司招聘信用评级分析员,我一看岗位要求,需要财会、经济或金融专业,有一定的财务会计或审计工作经验,善于分析财务报表,我感觉自己符合,能够胜任,就投了简历。没过两天果然收到了面试通知。

两位面试官简单问了我一些工作的内容,然后让我在现场在写一篇命题文章,题目是《怎样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要求在一小时之内完成。我当时就找一个工位,集中精力写。当时我写的内容都是财务管理教科书中关于偿债能力的评价指标,比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已获利息倍数等等,我就把如何使用这些指标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写了进去,并且在最后一段写了这样一段话,大意是:评价一家企业偿债能力不能仅仅依赖以上这些指标,而且要考虑到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并且要考察和分析企业的经营水平、管理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其他非财务因素。后来我才知道,正是最后一段话受到了两位面试官的一致好评,为我的笔试加了分。

大概过了一周左右,这家公司就通知我被录用了。由此我就进入了信用评级行业,而这一段工作经历对我未来的职业生涯帮助是很大的。

信用评级行业在中国好像比较冷门,很多人不太了解,但是金融领域的人应该都听说过标准普尔、穆迪、惠誉,这是世界三大评级公司,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信用评级的工作就是分析企业的信用能力,当然像标准普尔、穆迪这样的大公司也定期发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主权信用评级。

我的工作内容就是做企业信用评级,主要做北京市的一些企业的信用评级项目。当时北京市政府还有中关村管委会推出一些扶持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政策,对于信用级别较好的企业可以享受贷款补贴。

做信用评级的工作内容就是经常到企业调研,与企业各层级的管理人员沟通交流,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管理水平、财务状况、市场行情、竞争格局、战略定位等情况,然后撰写信用评级报告。

信用评级工作对我的财务分析能力有了巨大的促进,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理解有了质的改变,以前对这些报表仅仅熟悉表里的科目、项目是什么含义,代表什么,而做了信用评级之后,对于三张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对于三张报表之间互相影响有了深刻理解。比如,一家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会对公司利润也会带来长期的影响,也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表。所以在分析财务报表时,经常要三张报表之间来回验证,来回对比,这大大拓宽了我的分析思路。

第二,通过信用评级,也学会了如何识别财务报表的真假。比如其他应收款可能成为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资金的工具,关联公司之间的负债应作为例外情况看待。等等,这些经验,帮助我从原来只懂得财务报表里面“是什么”,逐渐过渡到能够辨别“可能不是什么”,也就是我经常说的资产未必是资产,负债未必是负债,所有者可能也可能不是真正的所有者权益。

第三,通过信用评级,我深刻理解了财务数据实际上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息息相关,而且能够从财务数据里面看到企业战略的定位,风险的偏好,决策的成败等等信息。学会了财务分析如何与经营分析、管理分析、战略分析、人力资源分析相结合,从而让财务分析更立体、更丰满、更有说服力。

(注:我撰写的两本书《财务高手进阶指南》和《读懂财务报表 看透企业经营(第2版)》均有对上述财务分析思路更详细的论述,建议参考阅读。)

因此,在信用评级公司,经过专业的培训,从一个第三方角度分析企业财务报表,让我的财务分析能力有了突破性的提高。而且对于财务数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财务工作也不再讨厌。当时产生的一个想法,就是把财务分析的能力运用到企业财务管理中去。又加上信用评级行业面很窄,国内正规的评级公司极少,如果进大的信用评级公司,他们对于学历、教育背景的要求都非常高,所以我后来又通过一个机会再次进入企业做财务管理。

重新转到企业做财务工作之后,老板让我每月撰写一份财务分析报告。有一段时间,公司的营业收入、利润都在快速增长,应收账款也很少,但是净现金流量却越来越少,公司反而越来越缺钱了,老板就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我们的钱究竟花哪里去了。

于是我就写了一份很长的财务分析报告,核心内容就是:我们的钱从哪里来,究竟花到了什么地方,各项费用的占比是多少,资金收入和支出的构成是什么,同比增长情况如何。分析的结论是,虽然我们的收入在增长,利润也在增加,客户回款也非常好,那为什么我们账上的货币资金反而越来越少。其实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关联公司的支出太大了,当时有两个关联公司都一直都处于投入期,其中一个耗资2亿元正在建设大型数据中心,另一个每年上亿的资金投入互联网金融,但短期都几乎没有收入,全靠我们公司补贴,这些转到关联公司的钱都通过“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类科目走账,其实这些钱都花出去了,但由于关联公司没有给我们开发票,所以并没有进入我们的利润表,导致我们账面利润虚高,其实企业资金已经非常紧张。

我当时给出的结论是,表面上我们账面的盈利能力很强,但实际上财务数据已经失真,我们真实的情况是在亏损。

尽管我所分析的内容老板自己大致也都了解,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地方,但是当我把财务分析报告发给他时,他仍然对我的分析大加赞赏,因为我提供的数据充实、准确、有理有据,他通过我的财务分析报告对公司的经营收支情况有了一个更深入、更系统、更清晰的了解。

一直以来,财务分析的能力都为我后来一系列职业生涯的提升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以上就是我从事财务工作、财务分析的一些心路历程,那么我是怎样摸到财务分析的门道的呢?简单总结这样几点供大家参考:

1)先从财务报表入手,把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搞通、搞透,对于会计科目要知其一更要知其二;

2)要善于从财务数据、经营数据里面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用数据分析、论证这些问题,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

3)财务分析一定要和经营分析、管理分析、战略分析、市场分析、行业分析结合起来,这样你的分析才能避免就数论数,在数据里面兜圈子。这就要求我们懂经营、懂管理、懂战略,我们不需要精通,但是必须懂得如何下手分析;

4)向有实战经验的人学习,实战经验比大学里面的教科书更有效。教科书告诉我们的都是知识,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但实战经验告诉我们,它可能不是什么,实战告诉我们如何辩证地看待财务数据。阅读实战方面的书籍、文章能给你不一样的收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财务分析能力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大幅提高的,也需要长期、持续的学习、培训、积累才能逐步提高。我相信,只有你有心,就一定能够提高你的财务分析水平。

(作者:谢士杰 原文引自今日头条号:身边会计学苑,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922399016370127372/)

你可能感兴趣的:(财务分析高手炼成记:我是怎么摸到财务分析的门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