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言语第二》37、顾司空问讯王丞相

王敦的哥哥王含任光禄勋。王敦谋反以后,领兵驻扎在南州(即下文姑孰,故址在今安徽当涂,为长江重要渡口),王含于是丢弃官职投奔到姑孰去了。王丞相(王敦族弟),(没有投奔王敦,反倒)去宫门谢罪。王丞相兼任的司徒、丞相、扬州刺史等各府中下属官员都来打听消息,匆忙间不知应该怎样措辞。顾司空当时任扬州别驾,拿起笔来写道:“王光禄远远地躲开了流言,您每天在路上风尘仆仆,下属们心里都很不安,不知贵体日常饮食起居怎么样?”

【原文】

王敦兄含为光禄勋。敦既逆谋,屯据南州,含委职奔姑孰。王丞相诣阙谢。司徒、丞相、扬州官僚问讯,仓卒不知何辞。顾司空时为扬州别驾,援翰曰:“王光禄远避流言,明公蒙尘路次,群下不宁,不审尊体起居何如?”


顾和画像

【典故】

司徒、丞相、扬州官僚问讯:此事于史实多有不合。王敦先后两次进攻建康,第一次是元帝永昌元年(322),史载王导“率群从昆弟子侄二十余人,每旦诣台待罪”,其时王导为司空、扬州刺史,不是司徒,且无王敦驻姑孰,王含投奔之事。第二次是明帝太宁二年(324),王含投奔王敦是在这次,但此时王导已经“受遗诏辅政,解扬州,迁司徒”,不再担任扬州刺史,也没有诣阙谢罪之事。至于为丞相则更晚,是成帝咸康四年(338)改司徒为丞相时的事。

【人物】

王敦(266—324):字处仲,小字阿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于琅琊王氏,在西晋时期官至扬州刺史,永嘉之乱后消灭江州刺史华轶、镇压荆湘流民起义,与堂弟王导一同辅佐晋元帝建立东晋,担任大将军、江州牧,封汉安侯。掌控长江中上游的军队,统辖州郡,自收贡赋,对东晋政权造成极大威胁。晋元帝重用刘隗、刁协与之抗衡,并以北讨后赵为名将刘隗、戴渊外放,以防御王敦。永昌元年(322),王敦以诛杀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攻入建康,诛除异己,被拜为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还屯武昌,后又移镇姑孰,自领扬州牧。太宁二年(324),再次起兵攻建康,不久病逝于军中,时年五十九岁,其叛乱不久便被晋明帝平定,自己亦被剖棺戮尸。

王含(?—324):字处弘,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王敦之兄。晋元帝时为中郎将,助祖逖北伐。后任庐江太守、徐州刺史、光禄勋等。王敦起兵反叛,于永昌元年(322)八月任命他为卫将军,转征南大将军、征东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太宁二年(324)七月,奉王敦命率钱凤、周抚、邓岳等领兵五万进逼京师,兵败,与子王应投荆州刺史王舒,皆被王舒沉入长江。为人凶暴贪鄙,不齿于时。

王丞相:王导(276—339),字茂弘,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友善,献策移镇建邺(后改建康,今江苏南京)。永嘉元年(307),晋怀帝任命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出镇建邺,王导相随南渡,任安东将军司马。主动联络南北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晋元帝),建立后东晋政权。王导官居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协调南渡的北方士族和当地的南方士族之间以及司马氏和王氏之间的矛盾,用“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方法处理统治集团和民众之间的矛盾,平王敦之乱和苏峻之乱,威望甚高,朝野号之为“仲父”。咸康五年(339)去世,年六十四,谥“文献”。成帝举哀于朝堂,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顾司空:顾和(288―351),字君孝,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顾荣族侄。总角即有清操,被顾荣称为“吾家麒麟”, 王导、郗鉴、褚裒等相继赞引征辟,官至御史部尚书、御史中丞,死后赠司空,故称顾司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说新语•言语第二》37、顾司空问讯王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