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Chapter 1: roadmap
一:导论
(1)什么是通信网络?
(2)为什么需要协议(Protocal)
二:Internet 结构组成
(1)网络边缘(Network edge):
(2)接入网(access network),物理媒介:
(3)网络核心(Network core):
三:网络边缘(Network edge)
(1)客户/服务器模式(Client/Server Mode):
(2)对等模式(Peer-to-Peer Mode):
(3)面向连接的通信(Connection-oriented Communication):
(4)无连接的通信(Connectionless Communication):
四:接入网(access network),物理媒介
接入网:是指将端系统(end system)物理连接到边缘路由器(edge router)的网络
(1)住宅接入网络
(2)单位接入网络(学校,网络)
(3)无线接入网络(WIFI,4G/5G)
链路(link):物理媒介
五:网络核心(Network core)
(1)电路交换(包括频分复用【FDM】,时分复用【TDM】)
(2)报文交换
(3)分组交换
六:分组交换中的时延,丢包,吞吐量
(1)时延
(2)丢包(packet loss)
(3)吞吐量(Throughput)
七:协议层次和服务模型
(1)分层协议与参考模型
(2)封装
(3)沙漏状的因特网协议栈
八 结语
用通信链路(links)将通信节点(nodes)连接一起的设备集合,用于达成在nodes之前互相传递‘信息’的目的
links:同轴电缆,铜导线,光纤,无线电......
nodes:①终端/主机(end system/host)②中转节点:路由器(router,swithch)
protocal(协议):控制信息发送以及接收的规则标准
机器无法像人类一样处理信息等,它们需要遵从一种标,由于需要处理不同的信息并给予不同的回复,因此就有了协议(protocal)。
a:端系统/主机(end system/host):客户端(client),服务端(server);
b:应用程序;
a:主机通过有线以及无线通信链路接入边缘路由器
(wired,wireless comunication links)
a:路由器(interconnected routers)和交换机(switch)
b:互连的网络(network of networks)
网络边缘是指位于计算机网络最外围的一些主机。这些主机通常运行各种应用程序,如主机/端系统,Web浏览器、电子邮件客户端、在线游戏等,它们与其他主机进行通信,并通过网络边缘向核心发送数据。
客户/服务器模式是网络边缘中最常见的通信模式之一。在这种模式下,资源通常存储在专门的服务器上,而客户端通过互联网向服务器请求、接收服务。
例如,Web浏览器/服务器和电子邮件客户端/服务器都使用客户/服务器模式进行通信。
对等模式在网络边缘中也很常见。这种模式下,很少或者没有专门的服务器。主机既可以作为客户端也可以作为服务器,每个主机都可以共享自己的资源。
典型的例子是迅雷和BitTorrent等文件分享软件。
在面向连接的通信中,通信的两个端点需要在数据传输之前建立一个连接,以确保数据的顺序和可靠性。典型的协议是传输控制协议(TCP)。
在无连接的通信中,数据在发送时不需要建立连接。数据通过互联网协议(IP)进行路由和传输。典型的协议是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ps:至于这些模式以及TCP和UDP协议,在这只是概述,在后面的章节会详细介绍。
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是一种常见的住宅接入方式。
线缆网络(cable network)是一种常见的单位接入方式。
光纤到户(fiber to the home)是另外一种方式
使用无线射频媒介连接终端和路由器
网络核心:互相连接的路由器网络
当你申请一个远方的数据,比如其他地方的网站的时候,数据是怎么穿越网络到达终端的呢?
保持数据的完整性,不预留资源,在节点完整接收整个数据包后再发送往下一个节点
ps:这种方式一般不常见,因此在这只是简单解释了一下。
传输时延(packet transmission delay):
一个L位的packet,而每条链路传输速率为Rbps,一共需要花费L/Rs
例子:在destination接收3个数据包的时延(total delay)是多少?
答:4 L/R; 由于需要经过两条Rbps的链路,而对于第三个数据包来说,需要等两 个L/R后才能出发,因此最后的时延 total delay=2L/R+2L/R。
如果一段时间路由器的数据到达速率超过输出速率,分组将会排队,等待时延,比如上面这道题,第三个数据包要等待数据包一二传输后,才能进行传输,如果数据量过多,达到成百上千个数据包,容易导致时延过长。而如果路由器的缓存全部被占用,那个分组也很有可能会被抛弃。
ps:网络核心的两个关键功能:
①转发(foward),将数据包从路由器的一个端口发送到另一个端口
②路由(routing),决定数据包从源端到目的地的路径
(具体的算法后面的章节会涉及)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时延的产生原因以及分类
在上述讨论中,我们是假设队列能够容纳无穷多的分组。但其实不然,在现实中,一条链路前的 队列只有有限的容量。因为路由器的缓存区是是有限的,随着排队时延越来越大,直到队列超出路由器的缓存区,路由器将会丢弃(drop)分组。
而丢失的分组可能会被前一个节点(无线链路)或源端系统重传(TCP),或者根本就不重传(以太网、UDP)
瞬时吞吐量:某一时间点的传输速率
平均吞吐量:较长时间间隔内的平均传输速率
这N条链路的传输速率分别是R1,R2,......Rn,而从服务器到客户的文件传输吞吐量为
min{R1,R2,R3,......,Rn}
在本书中,是以因特网协议栈的层次来组织本书,如其名————自顶向下方法。
具体的学习思路是
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链路层——>物理层
因特网协议栈 OSI模型ps:因特网协议栈并不是唯一的,20世纪70年代,曾提出过OSI模型(7层),但由于当时众多网络器等都是用的5层,因此没得到广泛应用
封装过程
而解封装的过程也是类似的,就是从下往上一步一步拆。
(1)由于安全以及历史并非我们学校课程所要求,因此在这里也是没有做笔记,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七版这本书或者其他途径自行了解一下。
(2)And 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请各位uu顺带点下。
(3)本文图片以及一些专业解释来源:《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