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无聊”,是大人的一种深刻

01

压力大的时候,我喜欢来到有水流的地方,它总能让我的心立刻安静下来,在这美妙的自然节奏里很快找到自己,发现一个自己与世界连接的点。

下午在白鹭洲附近的一个喷泉旁,潺潺的水声吸引我停下。一对夫妇与一个六岁左右的女孩也在那里。

孩子兴致勃勃地观察着,感受着水的流动,听流水的声音。

一旁的爸妈却早已不耐烦了,连声催促:走了,这有什么好看的!

孩子恋恋不舍地跟着父母离去了。

我有点不明白,大人带孩子出去玩,目的不就是让孩子多体验吗?可为什么大人总要按自己的感觉与思路去指挥孩子呢?

我要是那女孩的父母,就会陪着她静静地享受这个美好的过程,让孩子感受到与自然融为一体。

很多时候,孩子才是生活的真正体验者,全身心投入的那一种。她对感觉兴趣的东西会一遍又一遍地去慢慢体验。

这种静心与耐心,恰恰是大人所缺失的,也更需要他们的小心呵护。

粗暴的打断,打掉的是孩子一种感觉的完整性,同时也会在心中形成一种概念:我的感觉是不重要的,父母的感觉才是重要的。

这样的她也很难活成真正的自己。

02

很多孩子跟着大人出门,去哪里,不去哪里,做什么,不做什么,其实他们没有自主权。所以,大人更要记住带孩子出来的初衷,而不是以自己感觉为主体。

前天在公园里看到一位爸爸与5岁的女孩相对而立,爸爸显然很爱她,不停地拿出纸巾细心地为她擦汗,而小女孩却一副不开心的样子。

因为大人带她去玩的地方,不是她最想去的,而她感兴趣的东西,大人觉得"太无聊"。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稍大一点后就不喜欢和大人一起出行,更愿意选择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伙伴。

大人所做的,不是孩子需要的,而是大人自己需要的。

因为在大人的潜意识里把陪孩子出去当成了一种任务:我已经陪伴你了,可以给自己一个交待了!

既然是任务,当然要讲究效率,于是就尽量把一些自己认为"无聊"的过程压缩甚至砍掉,不停地催促孩子跟紧你的节奏。

03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大人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不停打断和催促的情形。

一个人,如果一直被别人打断和催促着,没有一个完整的或深入的体验过程,生命中就会充满残缺,找不到真正的自己。

当他每天被动地跟随别人的节奏与脚步,没有时间来静静地感受世界,聆听和实践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就会渐渐丧失一种融入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恰恰是现在这个社会最需要的,也是最缺乏的。

人若没有了融入感,对事情就只会浅尝辄止,丧失好奇与兴趣,甚至变得麻木与冷漠,这才是最可怕的。

现在有一个说法,叫做"空心的孩子"。因为空心,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很容易活成生活中的一只无头苍蝇。

04

你知道为什么孩子会叛逆吗?那是因为他找不到自己在哪里。

这句话是刘墉说的。他允许并鼓励儿子刘轩通过不断的"叛逆",最终成功摆脱了父亲的强大影子,找到了独立的自己。

现实中,很多大人被生活绑架和控制了,却用自己的节奏与感觉去绑架和控制孩子,然后双双都失去了自己。

于是浮躁成了一种很严重的现代病。当人们找不到自己的内心在哪里,才会飘浮不定,无法投入。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自已独有的思想与感觉,拿什么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中胜出?

因此,保护一个人的感知力,保护他全身心投入的能力,这也是在保护他的创造力和幸福的能力。

要做到这点,大人需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无聊",同时也允许自己"无聊"。

白岩松说,很多伟大的时刻都是在无聊的时刻诞生的。

因为这个社会上更多的人是跟随别人的,成为自己真的很难。所以真得跟自己较较劲。

从这一点上说,孩子的"无聊",恰恰是大人所缺少的"深刻"。

你可能感兴趣的:(尊重孩子的“无聊”,是大人的一种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