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舍身处地地理解他人

换位思考,舍身处地地理解他人

在为人处世的问题上,我们一直被灌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思想。可是,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寥寥无几。犯错之后,多数人会为自己找理由开脱,让人觉得所有的错误不是他导致的,而是别人造成的。有些错误是很明显的,但犯错的人依然会辩解。

这些“墨菲定律”的种种表现,其根源在于,这类人不懂得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换句话说,就是不懂得换位思考。

古希伯来有一个国王叫所罗门,是一个令后世敬仰的“有道明君”,据说他是一位有某种神力的传奇君主。关于他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有一天,所罗门正在处理国事,有一对老夫妇闯了进来,老翁说他想要离婚。所罗门问:“为什么?”老翁讲出了若干个理由。所罗门边听边点头,最后说:“是的,你是对的,你们应该离婚。”

话音未落,老妇人强烈反对,说绝对不同意离婚。所罗门问她理由,她的“理由”比老翁还要充足。所罗门同样边听边点头,最后说:“是的,你是对的,你们不应该离婚。”

这时,国王身边的大臣见国王如此断案,忍不住站出来反对说:“大王,你不应该这样断案,你这样断案是不对的。”所罗门同样边听边点头,最后说:“不但他们是对的,你也是对的,确实没有如此断案的,尤其是作为一个国王。”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交往中“换位思考”的重要。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要把自己设想成别人,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多时候甚至需要暂时抛开自己的切身利益,去满足别人的利益。其实,利益在很多时候是互相关联的,你能考虑别人的利益,别人也会考虑你的利益。

所罗门王之所以成为西方世界智慧的象征,不是凭空而来的。所罗门王在断案时,不仅用心地倾听,而且在听的同时把自己想象成对方,所以,他是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这就是所谓的换位思考。而换位思考是有智慧的人所共同具备的素质。

因为所谓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理解力的。一个人只有具备习惯于换位思考的素质,具有正常的理解力,这样,人家才愿意与你交流与沟通。

美国的开国元勋杰斐逊有一句名言:“也许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换位思考再说明白一点,其实就是“移情”,去“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情,以别人的心境来思考问题。当然这样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换位思考不但需要转换思维模式,还需要一点儿探求他人内心世界的好奇心。真正的换位思考必然是一个“移情”的过程,要从内心深处站到他人的立场上去,要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他人。

但不幸的是,许多人的换位思考却缺少了“移情”这个根本要素。他们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别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去想别人“应该”有什么想法和感受,或是想当然地假设一种别人所谓的感受。

这样的换位思考,其实仍局限于自己设定的小圈圈之中,绝对无法体验他人真正的感受和思想。正如前面提到的那些犯了错误却不敢承认的人一样,他们之所以不愿意承认错误,是因为不能真正地换位思考。

这就牵扯到了一个普遍的心理。人们通常认为,犯错就应该接受惩罚,可当这个惩罚的对象变成自己的时候,都会本能地趋利避害,找借口辩解,避免惩罚,甚至把责任推给别人,死不承认。有些人自尊心太强,不允许自己出错,担心这样会影响自己的形象。还有的人是因为自卑,害怕被人看不起,所以才不敢承认。

没有人愿意犯错,但也没有人能避免犯错。犯错没什么可怕,重要的是肯承认错误。美国田纳西银行前总经理特里说过一句话:“承认错误是一个人最大的力量源泉,因为正视错误的人将得到错误以外的东西。”

承认错误不是什么丢脸的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还是一种具有“英雄色彩”的行为。要知道,错误承认得越及时,越容易得到改正和补救,而且,自己主动认错远比别人提出批评后再认错更能得到他人的谅解。只要不是触犯法律等严重犯罪,一次错误并不会毁掉我们今后的道路,真正毁掉一个人的,是不愿意承担责任、不愿意改正错误的态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换位思考,舍身处地地理解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