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青铜器好厉害呀,保存了7000多年还这么完整。
这幅画画的太美了,大气磅礴,意境悠远。
看到各种的艺术品,只能用好厉害,真棒,真美来形容。
反正就是好,但具体哪里厉害、哪里棒、哪里美,还真说不上来。
如果你也有这种感觉,推荐你读一下意公子的这本《大话中国艺术史》。
擅长用大白话解读艺术, 致力于让艺术从小众走向国民,消除艺术与大众的认知差。
这本《大话中国艺术史》是意公子继《大话西方艺术史》之后的又一力作。
为了把一些艺术作品完美展现出来,这本书内页有很多长折页,被这样的装帧惊艳到了。
这样不仅能让读者完整的欣赏到艺术作品,还能完美的配合文字讲解,堪称一本移动的美术馆。
这本书的内容方面做的也很用心,它不仅把枯燥的艺术知识,用诙谐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读者读起来轻松有趣。
还带领我们一起,探寻一个个艺术品背后的隐藏故事:每件旷世之作背后,都是一个人的一生。
作者挑选了我国历史上,一些具有代表的艺术品。
不仅告诉读者它们怎么好,并且还说了它们为什么好。
让读者真正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01.曾侯乙编钟:此曲只应天上有
有次去听博物馆举办的古典音乐演奏会。
那是我第一次在现实中听到编钟的声音,绵远悠长。
此后几天,这个声音经常在我耳边响起,这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绕梁三日。
知道曾侯乙编钟之后,我就一直在想,它发出的声音,该是有多美呢?
可能我没有机会听到它演奏的声音了。
因为自从它出土之后,只奏响过三次。
每次演奏都有很重大的意义,国之重器当之无愧。
它的出现告诉世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就有了自己的十二平均律,比西方早了2000多年。
而它一钟双音的铸造技术,也是先秦时期所独有的一门技艺。
这点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还是没有任何技术能做到。
只能靠手工一点一点地打磨,一点一点的调音。
想要制作这么一套编钟,必须要有包括音乐、化学、物理、铸造学、数学等学科的顶尖知识。
并且还要有很高的美学和艺术的素养。
1979年我国众多方面的专家,一起通力合作,也是耗费了5年时间才把它复刻成功。
由此可见,在技术等各方面远不如今天的战国时期,能制造出它来,是一个怎样的奇迹。
02.兰亭集序:妙手偶得之
说到书法作品,很多人第一时间都会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它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能冠以天下第一的称号,足以表现出它的历史地位。
第一次看到兰亭集序,我就纳闷:怎么还有错别字?
而现在才知道,正是这些错别字,才使它变得更有价值。
这些字的修改,正是王羲之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
刚开始王羲之比较清醒,表现的情绪比较含蓄,等微醺之后,情绪到了,就完全释放了出来。
而想要理解这些,你必须要了解王羲之的一生,以及他的郁郁不得志。
这幅《兰亭集序》是王羲之醉酒之后,放开心胸的大成之作。
各种技法的纯熟我们无需多说,二十一个不同姿态的“之”字,就够后人津津乐道了。
酒醒之后,据说连他自己的临摹,都再也找不到当时的感觉,达不到当时的境界了。
03.千里江山图:十八岁的天空
这本书里的画很多,有我们熟悉的《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等。
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写这幅《千里江山图》。
之所以选择写它,不是因为它“三远”技法有多纯熟。
也不是因为它用的颜料有多贵,色彩有多艳丽。
我选择它,是因为它的作者王希孟,一个十八岁的少年。
为什么是王希孟做出了这不朽的《千里江山图》?
因为他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年。
这是一幅十八岁少年眼中的千里江山。
它有十八岁的生猛,十八岁的无畏,十八岁的气魄。
看到这幅画,就会让我看到那个十八岁少年,挥毫泼墨的身影。
慢慢的这个身影,跟十八岁的自己重合。
十八岁的我,也是这么的无所畏惧,意气风发。
一回头,我还是我,却早已不是那个我。
这本《大话中国艺术史》里还有很多感动和惊喜。
里面有我们熟悉的李白和苏轼,原来他们的书法这么厉害。
有我们熟悉的张择端、唐伯虎、徐悲鸿、齐白石。
也有我们不是很熟悉的顾闳中、范宽、赵孟頫、倪瓒。
它会告诉你“人生若绝无望时,不如读读黄公望”。
也会告诉你“世界以痛吻我,给他一个白眼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