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分享:谦宇
续前文《女三字经》之〈女道章第三〉
部分原文:
需財物,即敬供。毋吝惜,在心胸。
財物轻,亲恩重。违亲心,财何用。
凡取与,并假借。毋自主,毋自便。
到娘家,慎舌言,口口称,公婆贤。
夫家屈,娘家诉。想娘家,来庇护。
娘家护,能几回?舅姑恼,情乖离。
反复思,忍耐过。两家里,周全多。
谦宇译文:
如果公婆需要财物,应当敬奉。不要吝啬。钱财跟亲情比起来轻之又轻。倘若违背亲人的心意,有那么多钱财有什么用?家里的钱财不可不和家里人商量私自滥用。如果需要钱财应该丈夫如实相告,更不可假借长辈之名取用。
回娘家的时候,谨慎说话,不要像长舌妇一样口不择言。在娘家讲起公婆只讲贤德。如果把在夫家的委屈跟娘家倾诉,以此希望获得娘家人的庇护,那就错了。
你想,毕竟你已经嫁到婆家,娘家人能护你几回?万一娘家人为了你和公婆理论争辩,定然引起不愉快,到时候弄的一家人出现嫌隙,各自怀揣心事,不再和睦。实在是不可取。
很多在夫家的委屈应该反复思考,看看自己哪里有做的不妥的地方,往往忍耐过后才发现没什么值得计较的。女子在娘家和夫家之间要两下周全。才能和睦两个家族。
谦宇心得:
我们说家里的财物取与应当知会老人自不必说,这该是本分。就如同前些日子我说到夫妻之间AA制不利于家庭和睦的观点一样。各自过各自的日子,只是维系了一个表面的家庭形式,实在不利于家庭稳定和发展。夫妻既然是利益共同体,那么就应该彼此信任,彼此了解对方支持对方。同样作为在婆家生活,媳妇就应该把心思放在婆家,一心把日子过好,承继家族使命。
当今社会有一个现象很普遍,就是娶媳妇过大礼,动辄十几万、几十万。在一般家庭来说,娶媳妇即便不倾家荡产也是敲髓洒膏。更有甚者有些家庭为了娶媳妇是借钱筹的礼金。然而几乎所有媳妇过了门儿,很多时候丈夫家给凑的礼钱就自己掌握着。造成媳妇手里有钱,婆家接下来日子过的紧巴巴的还账。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这样的风俗。其实这些问题使得公婆承受很大压力,丈夫在其中也不好平衡关系。这跟今天分享的前半分文字所讲述的差距简直十万八千里还不止了。而家庭矛盾也大多因为心有芥蒂的累积,导致不大的事就出现危机!
今天这段文字的后半部分让我又想起奶奶在世的时候讲的一句话:“会做媳妇的两头瞒,不会做媳妇的两头传。”如今越发觉的这俗语有深意。
会做媳妇的两头瞒
过去在农村弟兄们多,有时候一个家庭人口多,有时候难免因为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儿闹个脸红脖子粗的。倘若媳妇儿把婆家这些事像长舌妇一样搬回娘家说,无异于家丑外扬。而且还会让娘家人担心她在婆家吃亏!做母亲的再不制止反而还支招儿如何争抢,那可就麻烦大了。娘家若再有嫂子或弟媳,那么就会容易引起娘家一家的纷争猜忌。所以就不该把婆家的事往娘家传。同样娘家的事也不往婆家传。可见“会当媳妇两边瞒,不会当媳妇两头传”是很有道理的,即使是到现如今,也是很适用的,它是家庭和睦、减少纠纷的法宝。
农村还有句话叫做“媳妇是外姓人”,所以自古以来很多婆婆总觉得媳妇与自己有距离。殊不知,自己也曾是婆婆眼里的外姓人。特别是刚结婚的新媳妇,回到娘家的时候,当母亲的便会问一些诸如“在婆家过得咋样?”“婆婆一家人对你好不好”之类的问题。会当媳妇的总会说,婆婆可好了,对待自己像是对待亲生闺女一样,让自己的母亲放心。就是平日里与婆婆有点矛盾,也绝不在母亲面前提起。这样一来,亲家的关系就会非常融洽。
再一点,会当媳妇的,在婆婆与丈夫之间也会隐瞒。过去,男人在外干活儿,媳妇与婆婆在家要是因为一些小事产生分歧,争吵起来。会当媳妇的也绝不会告诉丈夫,而是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这样,婆婆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些婆婆很“气势”,所以偶尔即便错了,也不会在媳妇面前认错。那么会当媳妇的就在一些事情上,迁就、礼让婆婆,这样换来家庭的和谐。天长日久,婆婆也能看到媳妇的为人。昨天的文章中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会当媳妇两边传
有些不会当媳妇的,在婆婆家受了一点的委屈,动不动就会往娘家跑。跑回家和自己的母亲诉苦,婆婆又是这么不对,那么不对的。有时候,即使是自己不占理儿,也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如此一来,就会使得娘家人对自己婆婆家心存芥蒂,长此以往,隔阂越来越深。说不定哪一天因为一点儿小事,便会引发家庭矛盾,闹得不可开交。
不会当媳妇的,在丈夫与婆婆之间也是两边传话,在丈夫这里数落婆婆的不是。到了婆婆那里,又怪丈夫做的不到位。结果呢?毕竟丈夫和婆婆是亲母子,跟丈夫说婆婆的不是,丈夫不爱听,跟婆婆说的丈夫的短处婆婆也不高兴。一次两次,倒也无妨,但是,时间长了,婆婆与丈夫对媳妇产生不满,给家庭和睦埋下隐患,说不定哪一次因为言语不当,就会矛盾爆发,引起纷争。
当然这并不是说无论婆婆和丈夫多么无理都忍气吞声。而是遇事多反思自己,看看是不是自己有什么问题。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两头瞒,是一种智者的做法,从家庭和睦出发,维护一个家庭的和美,周全两个家族的家风。
当然,今天很多小夫妻是和老人分开住的,相对而言矛盾就少了很多。但是毕竟是一家人,难免有共同相处的时候,所以很多事就不要太过于较真。至少家庭关系中也讲个道义的问题嘛。守好自己这个角色的位置,做好自己该做的,不奢求被肯定就少了很多麻烦。换句话说就是讲个“度”,也就是今天流行的一种说法--界限感。这方面的具体原则在最后整理的时候我们也会罗列出来。供当今时代女性朋友参考。现在我们只是就女的教育素材交流分享观点而已。
最后我们分享一个古代的小故事:,看看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境界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夏王糟糠】
明朝夏诚明的妻子王氏。是无锡地方种田人家的女子。家里很穷苦。又遇着了荒年。偏偏丈夫出门去了。王氏日夜很努力的纺着纱。织着布。竭力办了好的饭菜。给公公婆婆吃。自己就吃了米糠和野菜来点点饥。有一天、他的婆婆偶然走到厨房里来。看见王氏正在吃着野菜米糠。不禁眼泪出来了。后来王氏享寿到八十多岁。去世的时候。好好的并不觉得有病。家里的人。在梦里恍恍惚惚看见有打着旗、奏着乐的人。来迎接了孝妇去的。同里有个某贡生。每逢走过王氏门口的时候。必定在他的门外作着三个揖。表示着恭敬的意思。
当然同样的关系不同的处理方式,很多时候我们理智冷静处理关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今天就到这里吧。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