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脑原理

人人都需要一名教练。——Google CEO埃里克·施密特

     

在欧美发达国家,几乎每一家企业都会配备一名或多名教练。然而教练技术在中国推广运用的时间也并不长,通常也就是规模型大企业的高管才拥有配备教练的资格,因此很多人对教练只是有所耳闻但并未真正了解过,加上网上还有非常多的反教练,传销等说法,因此也误导了不少人。因此Maggie姐计划开个系列文章来好好讲讲神秘的教练技术。

教练技术,最早来源于体育,但发展到今天,这已经成为一个心理学领域的专业技能。它通过提问与对话来洞察人的心智模式、促进人的内在思考、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发现可能性,进而达成目标。它与心理咨询的区别就在于,心理咨询强调挖掘过去的经历,着眼于现状;而教练则着眼于未来,相信人身上隐藏着巨大的潜能,引导人自主寻找答案并实现目标。

先来点基础。别小看这个部分哦,教练技术的心理基础,就是最大限度的运用三脑进行对话。

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神经学专家保罗·麦克里恩曾经提出过三脑理论: 他认为人类颅腔内的脑有三个,它们作为人类进化不同阶段的产物,按照出现顺序依次覆盖在已有的脑层之上,像三台互联的生物电脑,各自拥有智力、主观想法、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及不同的记忆等。

人的大脑有这样三个部分:



1.    爬行脑

又称为古老脑,即脑干和小脑。它位于大脑的最里层,已经进化超过1亿年。

这是所有动物都有的部分,是一个完全自动的系统,且不间断运行,它控制我们的肌肉、心跳、呼吸、体温,控制着我们的生命。

它的存在,主要是保证我们的身体安全,让我们能迅速对各种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甚至比意识还快。因此,当我们感到恐惧时,爬行脑就会被激活,自动作出战斗、逃跑或静止的反应。

在爬行脑的控制下,我们的行为模式与动物并无不同:敏感、冲动、偏执、呆板、一成不变……

比如,当我们在大街上碰到挥舞着棍棒朝我们飞奔而来的疯子时,很可能直接愣住,这是爬行脑的第一个本能反应:僵住;

当我们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很可能会撒腿就跑,这是第二个本能反应:逃离;

要是跑不过呢,我们很可能会选择与之搏斗,这就是第三个本能反应:对抗。

虽然爬行脑的反应非常迅速,但它是有可能犯错误的。比如,被老板劈头盖脸一顿臭骂,我们会“逃离”;当某项工作马上就要到最后期限时,我们会想尽办法尽快完成任务而忽略质量……

2.    情绪脑

位于大脑的中间,又被称为中间脑、哺乳脑,具有五千万年的进化史。

它主要管理情绪与情感,是所有哺乳动物都具有的,能把爱、愤怒、害怕等情绪带到行动中去。情绪脑的情绪管理是关于尊重和信任的。与爬行脑关注个体的生存不同,情绪脑具有社会性,关注家庭、群体的生存。

它具备几个特点:

爱憎分明、非黑即白。在情绪脑中,只有对/错、是/否、黑/白、爱/恨,没有中间地带,没有“灰度”。

喜欢维持原样。当我们制定的计划不能完成,比如减肥、不再对孩子大吼大叫等,身体本能的对变化产生抵制,这就是情绪脑在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通过语音语调来开启。即使是还不会说话的小宝宝,他也可以从父母说话的声调中判断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当情绪脑接收到不信任、看不起、责备等相关的语音语调的负面刺激时,它就会产生不愉悦、害怕、消沉和排斥感。

3.    视觉脑

又称为高级脑、理性脑,这是人类所独有的,非常年轻,只有两百多万年的历史。

它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脑皮质,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即我们俗称的左右脑。



视觉脑控制着大脑的绝大部分智力,使得我们能够适应视觉投射和视觉推理。也因此视觉脑拥有强大的功能,这是真正能帮我们解决问题的大脑。为什么这么说呢?

任何东西在被发明创造出来以前,都必然存在于发明者的大脑之中。先有一个大致的模样,然后再一点一点的完善清晰,最后根据大脑中的形象再被生产出来。

因此我们在做成功一件事情之前,必须在自己的大脑中先看到它。只有在大脑里真正看到想要的成果,才有可能将这个成果变成现实。

在职场上,俗称的“画大饼”,其实就是基于此。我们说公司要有愿景,愿景就是让组织让团队看到未来成功的画面,从而为实现这个画面而共同努力奋斗。

回顾一下,

爬行脑让我们能够避开危险而生存下来;

情绪脑让我们拥有心理和情绪的安全感而产生归属感;

视觉脑通过创造画面而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那么教练技术是如何开展三脑对话的呢?

1.    营造安全氛围,安抚爬行脑。在对话开始前,选择一个合适安全的对话环境,以有效解决问题为出发点,问问题时表明问题的缘由,保证对话内容不外泄等都可以更好地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建立信任。

2.    提升积极情绪,满足情绪脑。在心态上,要尊重对方,对对方真正感兴趣。将姿势/音调/音高/语速调整到与对方同步,认真倾听对方真正的情感和意图,回放对方讲述的关键,这些都可以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被信任,因而能建立起亲和关系,进而打开双方的能量场。

3.    启动视觉脑,推进积极行动。视觉脑的特性是喜欢正向思维,理性思考。有可能对方一直在用“不想怎么样”、“不要怎么样”等负面的表达方式,我们需要首先要帮助其转化成积极正向的表达,并且通过想象去体验目标达成的感受。因此需要理性、客观,运用逻辑体系设计提问和反馈,并最后确认。在设定目标以及衡量结果时,需要SMART化。

我们先来了解大脑的区别重新认知自己。

一、了解大脑的区别重新认知自己。

人类有三重大脑,分别是: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

那什么是本能脑呢?

1.本能脑。

本能脑是就是最初的爬行动物能够适应陆地生活就好,只有一个原始反射模块只需要对环境做出本能反应就好,它的结构很简单。

这种爬行动物只需要依靠它简单的本能反应就能够生存到现在,没有像人类一样有感情有想法,也没有理智可言。比如:鳄鱼、蛇、蜥蜴等等,所以这种爬行动物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爬行脑,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本能脑。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情绪脑。

2.情绪脑。

情绪脑比本能脑更进化一点,它不但比本能脑更能适应环境,还能让体温维持恒定,因此就有了情绪的加持。

哺乳动物就拥有情绪脑,它能判断环境的好坏,如果恶劣的话它能选择性避开,这大大提高它的生存能力。

它的情绪包括兴奋、伤心、愉悦、恐惧等等。

兴奋时它会让自己专注做一件事,比如,捕猎。

伤心时它会用它情绪引来同伴的同情和关爱。

愉悦时它会跟同伴拉近距离亲密度加深。

恐惧时它会让自己远离恐惧的事或物。

情绪脑就是情绪化的哺乳动物也被叫作猴子脑。

了解完情绪脑我们更进一步来了解什么是理智脑。

3.理智脑

理智脑就是我们现在人类脑子的结构,它比本能脑和情绪脑更有生存优势。它让我们拥有语言沟通能力,可以创造各种各样的艺术,发展各种各样的科技技能,建立不一样的社会文明。

像《农夫与蛇》的故事里的农夫,他因为可怜一条快要被冻死的蛇,所以用自己身上的温暖给蛇取暖,得到暖气复活的蛇,没有因此感谢农夫,而是把农夫活活咬死。如果农夫了解蛇是简单的本能脑,没有情感,没有理智可言的,农夫也不会去救它而丧失自己的性命。

很多人并不知道,原来我们人类是有三重大脑:从约3.6亿年前的本能脑进化到约2亿前

古老的情绪脑到如今约250年前的理智脑。

用最简单的比喻:本能脑是100岁的话,情绪脑就是55岁,那理智脑就不满一岁。

这样比喻就能看理智脑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要高级,力量反而是弱小的。确切来说,本能脑和情绪脑目光短浅,能即时满足就好,而理智脑的人类在生活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了解到人类是属于理智脑,那接下来要寻找焦虑的根源。

二、寻找焦虑的根源。

焦虑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的情绪,它让我们熟悉却无可奈何,但却捕捉不透。那我们就要拿出认知武器把它消灭掉,不再受焦虑的煎熬。

作者周岭把她36岁那年当作是“觉醒之年”,那时的她除了本职工作,其它时间都被不用脑子的事情霸占了。觉醒后的她知道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她就开始焦虑了。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后来发现读书的“艰难”与买书的“惬意”相差太远了。她以为能读得多读得快就能缓解焦虑,到头来发现错了,因为这种情况让她更加烦躁和焦虑。

终于在她绝望时想通了,直面焦虑才是正确的。于是她从五个点去做分析。

1.完成焦虑。

因为自己本身的欲望太广泛,加上时间安排得太紧,导致自己无法做到深入理解以至

法释怀自己。其实我们都应该知道,事情太多时间太短根本不可能干好一件事的,应该要有轻重之分和适当的做出取舍。

2.定位焦虑。

用别人的长处来比较自己的短处,用别人的成功怀疑自己的能力。这简单是拿石头砸自己脚,痛了还无处可说。

3.选择焦虑。

选择太多,让自己陷入焦虑的困境。事情都放在选择上了,真正把时间用在做事上的却很少。到头来发现时间用完了事情还没开始,焦虑的情绪又开始浮上来了。

4.环境焦虑。

环境的影响也会让我们产生焦虑,比如,家庭和工作,有些事不想做却又不得不花很多时间。

随之抓狂的模式又开始了。

5.难度焦虑。

比如难读的书,难写的文章,难懂的知识,难学的技能,你如果长时间围着这些转,那你只会越来越焦虑。

从以上5点我们了解到焦虑的真正根源是: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这困扰自己的5个焦虑。

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了解到焦虑的根源和找到解决焦虑的方法,那我们再来了解耐心的真正含义。

三、耐心的真正含义。

耐心在我们的认知里是要付出忍受无趣、承受痛苦、咬牙坚持、硬扛。这完全是我们的认知限制了对耐心的理解。

1.人类的天性本来就缺乏耐心。

就算你没有耐心也不能被当做是一种耻辱,它本与道德毫无关联。它是每个人本该有的天性。

只有从理性角度来了解耐心的线索,了解人类独有的前额皮质上有理智脑这一块你就懂得解放自我。

但社会精英他们的耐心水平比平常要高些,正因为他们能克服缺乏耐心这个天性,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知道了缺乏耐心是人类的天性,那我们还要认知耐心的规律。

2.耐心的倍增器需要认知规律。

我们需要了解身边事物的发展基本规律,才不会总是主观性用天性这把尺子去衡量一切。本来我们是因为看不全面而导致缺乏耐心,只要能用客观的尺子去衡量的话,耐心会大大提高。

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通规律。

而舒适区边缘又是另一种规律。

还有学习的平台期又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微观规律。

文中这些规律如果我们能了解的话,这对我们在面对长期冷寂或挫折失败时做出与他人不同的选择:不了解的人选择放弃,而我们了解的人是选择继续坚持。

耐心的主导线不是毅力,而是拥有长远目光。

了解完耐心是不是想要如何才能拥有耐心呢?

3.拥有耐心的方法。

首先,我们知道了每个人本身就是缺乏耐心的,所以要正面面对这个缺点,从而接纳自己的本性。

每当各种不良情绪出现的时候,比如:烦躁、焦虑、不耐烦,你要通过另一个方式告诉自己,这些都可以接纳,虽然接纳的过程会比较长,但接纳自己就是培养耐心的开始。

接着是要在面对诱惑时学会延迟满足,从对抗变为沟通。

就拿手机来说吧,现在人类都离不开手机,视手机为命。可事实离开手机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根本不会致。只因人类对手机的依赖性太强了。

那要如何减少自己拿手机的频率和时间呢?

比如,晚上睡觉,你把手机放床头,你一醒来还赖在床第一件事就会就拿手机起来看。

那第二天把手机放在远一点的书桌上,你起床后是不是至少要穿鞋子才去拿,第二天跟前一天比是不是就不一样了。以此类推,把手机放远一点再放远一点,自然而然就会减少拿手机的频率和时间。

知道规律和不知道规律的人在选择上往往是不相同的。

如果你想了认知根本你不知道的知识,那你可以借用周岭在《认知觉醒》这本书事的内容一一去解更多你想要了解的认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脑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