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江浙沪”同步进行的“公民同招”已经被冠以无数科学、合理的光环,无疑这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行政妈妈的声音和学校宝宝的声音仿佛又有那么点不一样。
先看看两种声音吧(《“公民同招”新形势下,“均衡分班”考验校长智慧》,来自公众号《校长会》):
声音之一:“公民同招”是教育均衡化的必要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教育是民生工程,教育均衡直接关系人民福祉。——光明日报主任编辑罗容海
声音之二:我们的教育是一刀切教育,我们没有真正做到孔夫子说的“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成为他最适合的自己,真正的教育公平意味着差别化对待,越是差别化对待,越是公平。就像我们对待妇女儿童你不能说不公平吧,教育也是一样,现在是打着一刀切搞公平,那恰恰是不公平的。——李镇西校长
(一)
现代社会是一个什么社会?一个物质极大丰富、市场无限细分、消费者需求被极大尊重、差异化生产条件已经充分的社会。
教育需求也是需求,也呈现出极大的多元化,有的家庭的孩子唱歌跳舞体育书画样样来,有的家庭的孩子全神贯注忙知识学习,有的家庭的孩子早早和父母开始经商,有的家庭的孩子在某一爱好上痴迷。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多年的素质教育改革下,各具特色,有书画特色学校,有音美特色学校,有体育特色学校……
但是,这些各具特色的学校其实还是在一口锅里,全市调研考试统一试卷,中考统一试卷,高考统一试卷,而这一口锅也只有一个考核方案。
个性化教育需求在一口锅里吃饭的时候,就开始有“打架”的趋势,都要为自己发声,争取一席之地,于是有了所谓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我们真需要培养样样都精通的人才吗?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时间花在哪里,成果就出在哪里。我们生产一个电视机,要允许它没有冷藏食物的功能;生产一个花瓶,要允许它没有收纳被子的功能;我们培养一个孩子,为什么不能接纳他/她可能不擅长唱歌画画、可能文化课不那么拔尖、可能打球跑步不那么棒……这样的“素质教育”真的是科学的素质教育吗?真的就满足了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了吗?这样的“全面发展”真的符合人类文明的进步吗?
个人觉得并没有。
行政妈妈自嗨,家长妈妈叫苦不迭,被逼辗转在各个兴趣班的是孩子,过早的开始厌学的也是孩子。
(二)
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已经是一个不可争辩的现实,正如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也已经是一个不可争辩的现实。
在商业领域,多元化意味着市场细分,意味着差异化生产,意味着最大能力的满足消费者需求,做到这一点的企业蓬勃发展,做不到这一点的企业被逐步淘汰。在“活下去”“活得好一点”的目标下,企业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要深耕细分市场,扎根细分市场。
教育领域不一样,不管是教育官员还是学校校长,都不会有“活不下去”的压力,至于“活得好不好”对他们的位置也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政绩”驱动和“生存”驱动带来不一样的治理思路,管理简单、材料好看、升学数据飘高就完美了。你看,很多地方有体量巨大的“巨无霸”综合高校、高中、初中、小学,一口大锅煮饭吃,不管学生有什么特长最后都要去竞争入学同一领域的中学、高校,艺术、体育大学和那么多从小学艺术、体育的孩子来比简直是沧海一粟。科考历史上还有“文状元”和“武状元”之分呢,我们现在就只有一种“高考状元”。其他任何所谓的“状元”与“高考状元”都无法地位同等。
比如,一位从小热爱音乐的孩子,她的音乐非常好,而她的最好的选择是作为特长生上一所有音乐特色的小学、初中,参加特长生考试进入高中,报考有音乐专业的高校。没有一场中考、高考是这一类音乐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没有一个求学通道是为这一类音乐爱好者量身定做的。
为什么我们不能有专门的音乐小学、音乐中学,对应音乐中考、音乐高考,对接相应的艺术高校呢?如果有这样的通道,有多少家长愿意让孩子走这个通道呢?
中国的父母对自己可以将就,对孩子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培养。特长生是很多学生进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敲门砖,家长自然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于是,各种乱象频生。追根溯源,“公民同招”做的是同质化的改革,而不是差异化改革。
(三)
差异化,就等于不公平吗?显然不是。每人一碗饭,肚子大的吃不饱,肚子小的吃撑了;每人一盒菜,吃素的人剩下了肉,吃肉的人剩下了菜。也许,我们可以说“荤素都是吃才是对的,营养才均衡;不多不少吃完一碗饭才是对的,胖的需要节食,瘦的需要增重。”殊不知,我们不知不觉中犯了一个错误叫“有一种冷叫行政妈妈觉得你冷”,这叫过度关爱。
回过头来看,职业教育家家喊打,没有家长愿意孩子上职业学校,都是无奈的选择,都是行政妈妈强制做出百分比分流的结果。职业教育非常重要,在中国之艰难、地位之低,人人都说是因为中国人鄙视劳动,观念的问题。笔者认为职业教育之艰难,不仅仅是公民观念的问题,不仅仅是政策扶持的问题,更多的是整个教育生态畸形部分的一个映射。
如果我们的升学通道从小学开始就是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是为了满足个人兴趣在职业发展上需求,中国的职业院校怎么会沦为中考高考切出来的低分段的蛋糕,中国的职业院校怎么会成为企业用工荒的“鱼池”?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喜欢做某一工艺,有专门的工艺小学、工艺中学,有专门的工艺中考、工艺高考,可以进入与“双一流”并重的工艺高校,成为一代工匠、大师,成为“工艺状元”,拿高薪,做高管,甚至拥有自己的一流的企业、集团,家长谁不欢喜?学生谁不欢喜?
这几天一直读到“公民同招”的宣传文章,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