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五六十年代的男女结婚后,尽管家庭贫寒、生活艰辛,但基本上都能相亲相爱,走完一生?

为什么一些五六十年代的男女结婚后,尽管家庭贫寒、生活艰辛,但基本上都能相亲相爱,走完一生?

五六十年代的人相亲相爱走完一生的占绝大多数,这和家庭贫寒、生活艰辛没半点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既不能用现在八零后、九零后的观点来看待以往人们的婚姻,也不能用五六十年代的人的角度来衡量现在的世界。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

1、社会背景导致的。

五六十年代的人,大部分生在建国前后,长在新中国,他们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成长与壮大。所以,社会的旋律是中国民族的崛起和强盛。

当一个民族的每一员,能够把自己的家事放在民族兴旺的大背景下时候,整体气势都应该是蒸蒸日上的!

所以,直到如今,好多五六十年代的老人依然精气神十足,有想法,有奔头,有心劲儿。反观现在的八零后、九零后乃至零零后,有憧憬有希望的并不算多。当然,现在人的婚姻观也大都依赖于物质的左右。

2、五六十年代人们的经历不同。

那个时期的人,谁没有吃过苦?哪个不曾受过累?!

所以,那个时期的人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思维占了主导地位。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立一个新世界。所以,内在的原动力是有的。

我就见过这样的父亲,妻子早逝,又当爹又当娘,在外是司机,家里是保姆,硬凭着自己的爱心和一言难尽的辛苦,拉扯四个孩子长大。缝缝补补、穿衣做饭,都能拿下来。

那时候,人们的动手能力强,担当的勇气可嘉。并不比现在的年轻人,动辄撂挑子不干了,重起炉灶,另寻一家。

那时候煤窑工人,上下班走几十里山路的有得是。所以,婚姻的担当,男女一样,以前婚姻中双方的同甘共苦,更可能使得婚姻的纽带结实起来。现在的人呢?逃避,虚假,叛逆,都是可能发生的,因为他们不曾有过奋斗的经历,自少懂得婚姻存在的价值和双方同甘共苦的欢乐。

3、所受的教育不一样。

五六十年代,国家大建设时期,当然也有不少的动荡和不安。国家对于人们的思想建设抓得紧,社会主流倡导的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对于婚姻,人们当然也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态度和做法。所以,尽管当时人们的家庭贫寒、生活艰辛,但人们的精神面貌是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也是乐观充实的。

反观现在的人们,大多生活在经济条件较好的环境当中,现实当然也不需要他们怎么样的受苦受累,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过人上人生活的欲望支配着他们。当然对于婚姻的看法不一样了,他们更注重于选择,却不像原先人们所倡导的努力。

既然侧重于选择从而改变,那么就是推翻重来的几率大大上升了。

4、家庭的小环境不一样。

现在的人更看重个人利益。即使婚姻内部的男女之间,说实话很多人也是分得一清二楚呢,尤其独生独长的独生子女,两重宠爱于一身、六个人娇宠一个人,这样环境长大的孩子,不自私才怪呢!

原先的人,尤其五六十年代的人,哪家不是好几个孩子呢?社会是个大环境,家庭又是小环境,孩子们之间的竞争避免不了,孩子们更容易学会感恩和公允之心,更懂得人情事理和怎样交流沟通。

这两种家庭环境出来的孩子,对待婚姻的态度自是天壤之别。

所以,婚姻内的男女是否能够彼此谅解、双方能否携手到老也就有了前兆和隐隐的必然因素。

5、现在人们的思想。

这是个个人发展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丰富化的时代。多年的发展经济,放松思想建设,尤其西方思想审美观点的流入,使得人们越来越开始看重自己,尊重自己感受,以自己为中心。

五六十年代的人们,一方面见识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蒸蒸日上的历程,也遵循了很多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人们会把吵架、离婚当成是丢人现眼、有失祖宗门风的大事儿。

现在的人呢?非常有性格,一言不合、对簿公堂并不稀奇,因为大家更心知肚明——谁离了谁都能过。

事情得多方面看待,原先的人,由于性格不合、观念不一、生理不吻,那就只能隐忍和将就。在张扬个性的而今,这些都成为人们不齿和倍觉窝囊、不可思议的事儿。

这既能说是社会的进步,也能看作是人们的不理智和轻率。毕竟,经济发展了,观念进步了,人们可能最终会把婚姻的内核围绕在情感上面吧,而不是五六十年代人们的死板,也不是现在好多人的物质。

作者阿尚青子

图片源于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一些五六十年代的男女结婚后,尽管家庭贫寒、生活艰辛,但基本上都能相亲相爱,走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