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抱团取暖,却反成了盲人?

传统中士人都要求熟读四书五经六艺,对文化、礼教、科举有着极高的追求,本质是削弱贵族对皇权所形成的约束,位于朝圣对权力制衡需要衍生更多在当地没有根基但是懂谋略的志士(更容易被控制)在军事博弈中形成势力均衡以此来保全统治的稳定性。


很多人都喜欢唐朝,因为大家都知道大唐盛世,但却忽略了宋朝治下对文明延续和多元化元素包容的保护,蹴鞠(现在的足球)是那时候发明的,北宋时期郑和下西洋,包括历史变迁中文化和商品的流通,跨国度分享都不可否认,对全球的文明发展都有着至关深远的影响。


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在意盛世?而外国学者在意文明的延续和“中国”的正统性?


(人性之下)

质疑自己一直以来深信不疑的,以假设推论基准作反向假设(反过来看问题)

那我们透过历史来看看现在的企业,企业最缺什么?是人吗?

何鎏:不,缺的是讲真话,并能够听见的环境。(有点像古时候忠臣和奸臣的关系,什么样的环境会显忠?什么样的环境会产奸?)


都说缺人,为什么缺人?人都去哪了?

何鎏:因为有人不把人当人啊,明明始终都在,1、学校里 2、老师面前 3、家长身边 4、你我身边,硬要分三六九等和主观的审判,口口声声讲了解年轻人却不曾走进,不在意年轻人发言。


为什么现在员工都静不下心?

何鎏:告诉我你静下心了吗?静下心来看书?静下心来运动?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还是说没时间?当无意识胡思乱想时产生的烦恼和焦虑自然会焦躁不安,只是烦恼和焦虑本源不同罢了,实则各有各的烦恼罢了。


为什么信任感消磨光了?

何鎏:老板跟老板混商圈,员工跟员工混小群,听到的当然都是各自圈子里的杂音“人不好招”“人难留”“应届生不行”/“给的少了”“谁谁又抱谁谁大腿了”“市场这样子我们别内斗了,平分下差不多就行”,各有各的圈子,管理怕当炮灰啥也不做的一大把,瞎做一通也不占少数,最后留下员工和老板干瞪眼,沟通环境持续僵化,业绩好都赚钱没问题,业绩不好各种这不对那不好,各种不爽积压。


应届生普遍在意哪些问题?

何鎏:薪资待遇保障/自我职业认知框架的养成(我读了四年这个专业,不做会不会浪费,其他求职好像也不对口没竞争力/没做过/不感兴趣/不知道要干嘛/适合干嘛/能干嘛)-允许我归结为“对成长的考量或对未来的希望(不单止所谓title)”/工作环境/职业认同/人际环境(拿回去熟读百遍,要求:倒背如流)

讲真的,小企业能理解第一次工作经历对应届生意味着什么吗?为什么有的人有着不错待遇仍选择考编?为什么有的人干了一年选择去考研?为什么有的人宁愿多读几年去考博也不愿工作?为什么有的应届生面试前渴望offer得到之后却又彷徨犹豫?

我比喻成初恋吧(未必恰当但便于理解,别抬杠),就像有的人因为初恋的经历不想再经历亲密关系,有的人因为初恋的经历而不断经历多段关系,也有的人初恋即定终生,很多事不是你一句“这人不正常”和“滥情”不道德所能断章取义的,尤其当是你身边的人更要当心言表。

环境对人越不友善,对立的越严重,潜藏冲突坐等暴露之时定会产生具有社会效应的连锁反应,只是由谁买单尚不可知。

很多时候面试的小企业都抓不到重点,你缺的是用人基数,不曾经历的人对新的东西才有创新才会有不同的见解,不会陷入“经验囚途”,而你连让对方说话的机会都剥夺了,说“对不起专业不对口不合适”,一会又什么人品不行,性格不行,工作能力不行,我真的不忍心说出“咋的,你那么牛,面过即证人心?眼前你有什么资格鸡蛋里挑骨头?”

很多面试者识人多了、很多面试工具一堆、人力专业度尚可我不否认,但总感觉缺了点什么,嗯,缺了对现状的判断,大公司有自成体系,业务地基扎实(不知道)、标准和进退出机制成熟,而小公司在于足够灵活应变内外市场,但眼睁睁看很多公司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烂。对极致的利益无私奉献的人追求之苛刻。但凡把这心力花在研究市场和用户动态化需求变化上早有所成了吧。

人细看无完人,教育和企业对个体的培养的价值莫过于把一般的人放合适的位置上发挥作用而不是这不行那不行,浪费掉的时间最后说“早知道、如果、当初”的废话真的挺无趣的。

如何把一般的人用的不一般就是小公司弯道超车的爆点,也是最低成本、短周期、高灵活度且容错率高的场景,探讨合作可能性,喜欢东学学,西抄抄,是有paperwork了,最后创始人本身的内核丢了,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为什么应届生不来我公司?

何鎏:我们可以一起做道算术题,宁波2020薪资的中位数收入在年薪76282元,按照这样的基准来测算即便在这基础上每年+20%,要追上房价的推升,东部4w+一平,120平自住,480w,30%首付144w,剩余贷款拉满30年,来生意人,你告诉我,你这的基础岗从业者多久可以买套房?为什么要买房?


成长其中就有一部分或早或晚的遇到心爱的人,再怂好了,大老爷们人生难免勇敢那么了一次,恋爱了吧,通过了时间的磨合,该思考结婚的大事吧,不然光情话贼溜耍流氓可不地道,得买房吧,房既是家,这些观点也不知怎么就长进了大家的脑袋,说来也是奇怪呢。

一看一盘算没啥戏,还是自己去找机会,有的特长考证的教孩子兼职呗,机构也需要有资质的人挂名,有平台找客人,自己还不愁生源,兼职合作看看呗,里外不吃亏,要是稳定增长那就去全职,各取所需。


那为什么大公司那么吃香,挤破头想进去?

何鎏:资源内卷,适者生存,剩者为王,同样的996但是人家服务阈值高啊,你这服务几十万要死要活?事还杂?还嫌不饱和?还得背锅?人中台服务基数以百万千万为基准单位,同样的薪资是指数倍增,干嘛陪你玩?退一万步讲,人不容易倒闭吧,大而不倒听过吧?编制多难考人不知道吗,可为什么又都挤破了头想进?

总而言之事少钱多离家近就完了,或者最差两者选其二吧。


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人去哪了?

何鎏:试问是你的孩子跟你说:”爸妈,这份工作我做的不开心,我很累,啥也不想做”那你会是什么反应?作何教育?(该不会是“互联网好啊”“金融吃香啊”“帮你走点关系”“你能干点啥?”“没事,有我们养你”“要不再缓缓,再考个硕博?”)


为什么就不去思考那些即便不在大趋势下却仍旧持续获利,并幸福的人他们是如何经营的?赚的是什么钱?

 

如果在生命走到尽头,你希望留给孩子除了财富、房车外在物质之外的又会是什么?

(价值驱使)

很多时候一个行业的没落是从从业者眼里无光开始。


试想下都不希望自己孩子从事自己的行业,更何谈喜欢?或是不是也得想想孩子为什么不愿意继承家产,真的是因为累嘛?苦吗?


怎么卖不是卖,不都是赚钱,这就是对产品忠实嘛?光是靠宣讲说员工对产品要多多热爱,喊喊口号,自己却对产品、对终端、对人既不付出也无投入,靠嘴上说的想做好做大做强就梦想成真?


不担心财富增长的问题,但必须思考社会价值中空,外在物质的丰饶也终无法弥补内在精神的匮乏,物质富人精神穷人不占少数。


以所谓管理之名行使控制之时的套路,画饼需要但记得切实可行,不信守承诺便是消耗仅存不多的关系。


靠谱和忠诚是价值观,但只有当自己认真履行了,对自己负责便是负责,你的变化自己有感知力,身边人也同样会受你影响,苛求他人所谓的靠谱和忠诚不去奢求,用心处之。

(莫强求)

当代年轻人为什么焦虑?


原先大专文凭面试要求,现在清一色本科,有些更是动不动研究生,有些组织更是按照院校专业筛选简历,竞争壁垒终于在资本的助推下越垒越高,思考下那些推行“最低收入标准”施行的会是小企业吗?那到底是谁在作内卷之下那只“看不见的推手”?

20出头的年纪想着怎么靠自己买房,那可不就怎么赚钱快怎么来吗?


但凡是个人皆由欲望所成,但更要思考短期和长期的效用,短期好但长期风险巨大且未必能承受的事自己终究要为之承受相应的代价。


除了法律风险,身边都是同类人的观点对你错误信念的不断加强,并深信不疑也需谨慎。

(强盗逻辑欲从善)

抄作业多简单,刷抖音多简单,看别人成功多简单,耗点时间呗。

毕竟看见别人成功很容易,听别人讲成功方法和成功案例也都会入迷。

只可惜违背一个最最最最最基础的商业逻辑:人那套倘若真的和获利有必然联系会站出来跟你分享嘛?暗搓搓把蛋糕给吃完不才是从商之道吗?最爱挂嘴边的效益最大化不正是听课的这些人吗?

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想通了,谁是刀、谁是鱼、谁是肉没思考清楚,这也是为什么企业对培训需求始终存续,可惜对选项缺乏底气,当时看上去有用,可持久度好像不太可靠。

都是管理学范式的延伸,却不知管理要研究的是心理学、社会学、系统动力学、哲学、脑神经科学,一切的问题都要从问题之外找答案,在实践中验证真理,范式只会令人犯困,就像健身卡办完教练常提醒“记得要去第二次”一样,一切需要努力的事都是徒劳,因为违背人性。


企业认知盲区的吊诡,“这事得专业的人干,但不愿给专业的付费怕错付(再看看),又不愿给新人试错机会怕人不行(没经验不行),这不就可尽了内耗呗,最后错过了时间常听见一些老板逼逼叨“早知道、当初、如果”......”


数字化时代一些消费喜好在消费画像的测算模型之下智能推送结果,只推给你,你喜欢看的内容而看不到你不喜欢却客观存在的真实信息,无形中加剧了偏见。


企业必思题,未来的人到底缺什么?你能授的又是什么?最后人都会离开,但离开的时候怎么为你企业加分,而非深陷非此即彼,鱼死网破的零和游戏,未来的企业不会患得患失,企业的每一员都会有和社会和群体互动的能力,企业是员工看向世界的眼睛!而非牢笼!

(未来永远是孩子们的孩子)


当未来的孩子出生周边就是奇奇怪怪的设备,爸爸妈妈看手机的时间多过陪伴我的时间,手机里有需要的一切,哇,好神奇,可惜都是虚拟载体照进现实,而对现实的呈现失去了本身的创造力、好奇心、探索欲。科学实验研究证明一个人具备爱的能力行为反馈机制:“触摸、运动和玩耍”。

不要让未来的祖孙辈成为没有感情思想却在虚拟世界中歇斯底里的“克隆体”。


就像和许多老师交谈无不谈及“无力”一词且高频,指数叠加的作业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观察,家长关系建设,课件备课和孩子教学方案的思考,升学压力对各班的压力,很多东西本质换汤不换药,表面说是降压减少内卷和负荷量,但是用脑子想想一个发育阶段孩子的书包是他身体质量的1/4,有些话听过就好了。


回想我那时候捣蛋和为了声援同伴陈述信息而顶撞老师,但会反思认错情绪之下态度确实不好、对于犯过错会历历在目,当初再不喜欢的老师也会记得定期去问候和交谈,和人交际互动是真切的喜欢的,渴望与人面对面的深度交互始终如一。

回顾当初一群人第一次成立并运作部级学生会,主办老师也是第一次带队,但是当时我们都一无所知,慢慢摸索,讨论机制收到反馈,慢慢改良,累倒在一起也都尽心尽职很开心,有问题一起面对,地基打好了,玩着玩着把事给干成了,现在孩子也一如既往的聪明,可惜唯独匮乏了孩子本身的活力和想法。


未来的组织一定是有标准化,但一定是对人的多样性更具包容(种族多样性:性别、年龄、地域、肤色;认知多样性:思想、看法、见解),降低克隆人的生产,对事的探索更务实求真。


个体不知道想干嘛也别怕,先找点事干起来先,然后一步步探索自己喜欢的事并以此养活自己,让自己和喜欢的人一起幸福生活。


接下来我或许会尝试邀请伙伴出来交流,跨行业的人,不一样的人,有不同故事的人,有各自想法、思考和见解的人,因为人很多时候不是没想法,而是没有为想法的传递和延展创造有利的空间和环境,只好在固化的关系网中不断压抑自己,直到渐渐的变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生命源于创造,问问自己“多久没认识新朋友了?”——往往就陷于那一句“同事别做朋友”“多久没有接触除了行业内相关外的新资讯?”——“谈业务成习惯,以业务优先”“只和自己喜欢的人呆在一起?/因为舒适,而忽略了走出去看看世界”——“没钱/没时间”“如果有一件事和钱没太大关系但你仍乐此不疲是为什么?”——或许是热爱吧


要挑理由找借口,我可以静静在你旁边听你讲一天,只是记住别让生命和时光在你脚下溜走,你走过的路,见过的人,经历过的好坏善恶无法隐匿,事实不会骗人,时间更会把谎言扒的一干二净。

以上所有问题可以尝试你自己来回答,我的只是基于我立场的假设性陈述,很多事实仍在探索中,老板间也好,员工间也罢,有不同人的难处需要权衡,没有统一标准,或许你当下的就是适合你的呢,我不知道。


在结尾我想对伙伴说:“做你自己就行,别人已经有人做了。允许自己不听话,去犯错,一直要对,又难又累又不切实际,做错了不代表你就一无是处,而是有意识的找到了空间可以慢慢变好,包袱太重终究会破,不如放下它,轻装上阵,我们一起慢慢朝前走就是啦。”

盛拓思致力于将无意识思考有意识化,让更多人有能力自己看见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抱团取暖,却反成了盲人?)